如果为企业“成长的烦恼”排个序,“用地难”或许排在首位。
近日,昆山高新区高端装备总部产业园二期项目开工建设,8家企业设立的制造研发总部集中落户这里。
这8个项目均通过“数据得地”模式扎根,是昆山高新区将“有限土地资源向优质项目集聚”做出的一次创新探索,也是特色产业园区新开发模式在昆山高新区的首次落地。这里将打造成土地利用集约、上市和总部企业集聚的高品质示范园区。
“数据得地”,让资源“寸土寸金”;特色产业园,使产业“聚变”生“巨变”。可以说,二者的“化学反应”,将释放出“1+1>2”叠加效应。
“数据得地”优质企业不缺地
“数据得地”,就是利用数据模型对有限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具体地说,就是先对企业的产业类型、产值规模、亩均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强度等方面量化评估,通过评分体系为潜力企业赋分,并逐个对接供地,确保有限土地资源向“发展前景好、产值增长快、亩均效益高”的企业及项目集聚。
对企业发展来说,土地使用是至关重要的要素。面临用地饱和、发展空间有限的难题,昆山高新区是如何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把有限土地提供给更多的优质企业?
去年年底,苏州市全域铺开“数据得地”这一创新机制,昆山高新区便启动建立量化评估体系,按照“调查摸底、企业评估、赋分排名、形成方案”4个环节进行调研评价,实现供地让数据“说话”、凭数据决策。
公正评估,赋分排名,“分”高者得。昆山高新区根据企业贡献度和成长性确定入园企业名单,着力解决存量优质企业、拟上市企业土地要素供给问题。
刚刚开工建设的高端装备总部产业园二期项目中,其入驻企业含“金”量如何?8家落户制造研发总部的企业中,有5家企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为江苏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二期项目计划总投资额近40亿元,达产后年产值约120亿元,亩均税收超150万元。
“数据得地”这一创新性工业用地保障方式,成为昆山高新区解决存量优质企业用地难题的“密钥”,也让“好项目永远不缺地”这一理念成为招商引资、增资扩产的“金”字招牌。
科学筛选 企业凭数据“说话”
“通过‘数据得地’,我们拿到了18.8亩土地,用于建设企业研发总部,总投资近3亿元,达产后预计产值11亿元。”拿到土地使用权后,苏州玖钧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仁财高兴地说。
“数据得地”带来的公平、公正让企业家们在这里投资兴业更加充满信心。
如何科学地筛选有供地需求的企业、如何明确申请用地企业的标准、如何精准评估量化企业状况……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昆山高新区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按照初筛、再筛、终筛“三步走”模式,昆山高新区初筛形成入围企业清单,根据806家“保姆”式挂钩服务重点企业的统计数据,形成符合产值及税收条件的入围企业名单;再筛形成候选企业清单,围绕发展状况和增资扩产意愿开展排摸,掌握用地需求和投资计划,形成供地候选企业名单;终筛形成企业清单,围绕上市进展、税收贡献、企业成长三大类10项指标,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尽调,再按照“数据得地”评价体系逐一打分,最后根据得分高低、地块规模和用地需求确定首批拟供地企业和供地面积。
“从初筛时的108家企业,到最终确定的8家企业,供地既要看企业的过去和现在,也要看企业的未来,应当把最紧缺的要素配给最急需的企业。”昆山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王培铨表示,昆山高新区还将创新建立履约机制,以更严格的标准督促企业半年内开工。
模式创新 锻造竞争新优势
此次开工建设的昆山高新区高端装备总部产业园地块使用率大幅提升,容积率超2.0,企业有效生产面积是传统模式的1.4倍,空间使用效率提高40%,达产后亩均税收预计150万元左右。
昆山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局长朱振刚表示:“我们提前锁定建筑风貌、空间形态等要素,将具体要求落实到土地挂牌政策中,多家企业共建,统一规划设计。这既降低了企业建设成本,又缩短了建设周期,确保园区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最大化提升产业园布局合理性及使用效率。”
此次落户产业园的昆山龙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3C行业电性测试和量测治具及自动化设备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此前该企业厂房空间受限,如今通过“数据得地”取得了19.5亩土地使用权。“项目总投资额3亿元,产业园更高的容积率和空间使用效率将助力企业发展。”该企业总经理陈文龙说。
这样的园区开发模式让企业之间有了更多交流合作机会,有助于企业拓展业务渠道与市场空间,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与协同效应。
在为企业创造更多发展空间的同时,昆山高新区的企业服务也“随时在线”: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提前协调证照办理、图纸设计等环节的审核,实现项目“数据得地+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
未来,昆山高新区将不断拓宽“数据得地”机制覆盖面,完善评价计分体系,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只争朝夕锻造发展竞争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