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9日
第A11版:高新产业

“仅退款”乱象百出 商家成“炮灰”

  ▶ 孙立彬

  8月9日,淘宝正式实施优化后的“仅退款”策略,对优质店铺减少或取消售后干预。但这只是优化并非取消。在当前电商竞争的态势下,没有哪个平台有勇气宣布取销,而商家们可谓苦不堪言。

  变了味的“仅退款”

  伴随着中国电商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2021年,拼多多推出“仅退款”服务;2023年9月后,抖音电商、淘宝、京东纷纷跟进,“仅退款”几乎成为电商平台的“标配”。

  “仅退款”是指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买商品后,如果对商品不满意或发现问题,可以申请退款且不需要退还商品。彼时,拼多多发布消息称,“仅退款”初衷是为了让消费者更方便购物,主要针对不方便退货的生鲜食品以及一些低于运费的低价商品。

  然而,今年以来该服务曝出诸多乱象,“仅退款”范围扩大到更多品类,而电商平台为争抢用户,在政策执行时明显更偏向消费者,不少无充分证据的退款请求也能轻易被通过, “仅退款”变成“0元购”,很多商家饱受折磨。

  退款成功意味着商家不仅要承担商品损失,还要承担物流、人力、引流等费用的损失。

  近期,1400元的洗衣机因无法安装被“仅退款”登上热搜。一台价值1400元的挂壁洗衣机因墙壁无法安装挂壁零件,消费者成功申请到“仅退款”。

  据了解,利用规则漏洞薅商家羊毛已然形成产业链。有商家发现,有的社交平台甚至诞生了“仅退款”教程,店铺客服称学完教程“仅退款”成功率可达90%以上。

  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律师程亮表示,“仅退款”政策设计的初衷,对平台而言,可以吸引更多消费者、增加平台流量,让消费者在下单购物时无后顾之忧。对商家而言,可以增加与消费者之间的黏性,有助于筛选优质消费者,同时也反向督促商家重视所售卖商品的品质、提升服务质量等,增强诚信经营的意识。对消费者而言,既解决了购物的后顾之忧可放心购买,也减少了对问题商品售后处理的繁琐流程,提升了购物体验。

  按照初衷,该政策实施可以实现三方共赢,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就目前来看,电商平台方明显偏袒一方打压一方,致使乱象频出。除了商家,消费者的利益也已开始受到侵害:有的商家出于自我保护对于“仅退款”高发区域拒绝发货,严重影响了消费者购物体验。

  平台大战,商家成“炮灰”

  针对“仅退款”暴露的种种问题,有专家直言不讳:规则的背后反映出电商零售行业销量增长的焦虑和竞争压力。赛道越来越拥挤,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的加入让原来淘天、京东、拼多多3家独大的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赛道的拥挤带来了销售量的分割和用户的流失。因此,为了提高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相关电商平台铆足劲“讨好”用户。

  在此过程中,商家受损显而易见。今年“6·18”期间,电商平台为了优化服务体验吸引消费者留存,更加注重“仅退款”服务。

  自5月20日起,京东、淘天、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便加大价格战力度。京东将口号从“又好又便宜”变成了“又便宜又好”,推出百亿元补贴日活动;淘天的举措包括预售现货开卖,加投超150亿元红包等,拼多多展开百亿元补贴活动。

  在电商平台积极行动的同时,5月20日前后,京沪56家出版社联合发布声明抵制“6·18”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声明表示,不参加京东商城全资子公司江苏圆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提出的“6·18”促销活动方案。据了解,该促销方案提出,“6·18”期间累计8天以全品种图书价保2-3折进行促销。

  有出版社相关人士直言,折扣低至2-3折,出版社已是亏钱卖书,而且平台方还要求全品种图书参与促销,对出版社而言“压力很大”。

  相关专家表示,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行为都应当遵循商业伦理和法律法规,作为强势一方的电商平台,在制定规则时,应当充分权衡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并承担更大的商业责任和社会责任,而不是转嫁或甩锅给商家和消费者。

  今年9月1日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的《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将正式实施。《规定》第二十四条提出:平台经营者不得利用服务协议、交易规则等手段,对平台内经营者在平台内的交易、交易价格以及与其他经营者的交易等,进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条件。

2024-08-19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34894.html 1 “仅退款”乱象百出 商家成“炮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