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5日
第A11版:高新产业

中国版“星链”来了——

商业航天规模或达万亿级

  ▶  孙立彬

  今天,G60星座首批组网18颗卫星在太原发射中心发射,未来将由1.4万多颗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组网。这意味着中国版“星链”正式进入大规模启动阶段。

  伴随而来的是一个巨大商业航天市场的出现,国泰君安7月29日发布研报称,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正从导入期转向成长期,政策支持有望推动其快速发展。参考SpaceX估值210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达万亿元级。

  卫星发射组网加速

  根据披露的信息,G60星座和中国星网的GW星座是我国最主要的两个低轨卫星互联网络,各自发射的卫星数量将超万颗。G60星座采用全频段、多层多轨道星座设计,计划今年发射108颗星,到2027年前完成一期1296颗卫星的部署。

  公开信息显示,按照卫星轨道高度不同,通信卫星按距离地面的高度可分为低轨、中轨和高轨3类,其中低轨卫星的轨道高度通常在500km-2000km,由于部署轨道低,具备“低延迟、低辐射、低成本”等特性且不用架设基站,其信号覆盖不受地域限制。

  沙漠、森林、海洋……这些地面上的通信基站和云服务器难以覆盖的地方,理论上都可以接收到卫星信号,这就是近地轨道卫星星座的优势所在。

  2014年,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公司提出低轨互联网星座计划,拟用4.2万颗卫星取代地面上的通信设施,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价格较低的卫星宽带服务。截至去年年底,“星链”全球用户数量已经突破230万。

  SpaceX已经证明卫星通信和互联网服务在商业航天中的可行性。

  如今最主要的痛点是成本。据报道,目前国内单颗低轨通信卫星的总成本约为1000万美元,而美国星链的成本仅为75万美元左右,由此国内需要持续推动降成本以实现快速发射组网。

  天风证券分析认为,这一棘手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伴随着GW星座、G60星链日益成熟以及海南卫星超级工厂建设落地,火箭与卫星从设计到制造都紧密联系,能有效地降低卫星制造及发射成本,我国商业卫星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加速,火箭发射能力或将日渐提高。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太空轨道和资源具有稀缺性和排他性,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规定,卫星频率及轨道使用权采用“先登先占”规则,据估计,地球近地轨道可容纳总共约6万颗卫星。截至目前,星链卫星总数已超6000颗,并在持续增加。包括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卫星互联网计划。因此,中国必须加速发射组网,抢占先机。

  商业航天未来可期

  “商业航天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原本完全由政府主导的火箭、卫星及卫星应用、空间站等航天业务开放给商业公司,用商业思维和商业逻辑思考这个产业的运营和发展,也就是让航天产业能够由市场主导、考虑成本和收益并参与市场竞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太空经济发展,助力航天强国建设和空天安全的维护。”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金珺认为。

  商业航天对于航天强国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方面,我国从2014年起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

  2014年,《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京、上海、海南等地也相继发布了促进商业航天发展的专项规划,包括《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

  中航证券航空航天首席分析师王宏涛认为,今年,我国已进入“十四五”后期,伴随“航天强国”已经进入到建设落地阶段,我国有望落地更多支持航天产业发展的政策,向航天产业倾斜相对更多的资源。

  如今,从上游的卫星和火箭制造到中游的发射服务,再到下游的卫星应用和运营服务,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正在形成。

  2023年,我国成功发射近百颗商业投资的遥感卫星,比2022年增长超过15%。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规模超过2700亿元,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5362亿元,卫星通信产业规模超过800亿元。

  而随着中国版“星链”的大规模启动,整个商业航天的产业链规模必将急速扩大,卫星及部组件研发制造、通导遥终端与网络设备、网络运营和卫星运维、行业应用与增值服务等产业将因此受益。光大证券指出,根据中国现有星座规划,2023-2033年预计将有超1.2万颗卫星相继发射,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市场空间可达8313亿元,带动6.06万亿元地面设备市场和4.99万亿元卫星服务市场。

2024-08-05 中国版“星链”来了——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34780.html 1 商业航天规模或达万亿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