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入驻襄阳产学研基地(以下简称襄阳基地)的1048名学生顺利毕业,其中137人入职襄阳各大汽车企业。
产学研深度对接,破解企业发展难题。3年来,襄阳基地“牵手”襄阳高新区,瞄准汽车这一支柱产业,累计为企业精准对接各类人才2000余名,让“创新之花”开在产业链上。
7月6日,襄阳群龙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伴随着“嗡嗡”的蜂鸣声,东风纳米01配套线束新鲜“出炉”。正中央,几名身穿蓝色工装的年轻人正在操作自动化仪器设备——生产线的“智慧大脑”。
这群年轻人来自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襄阳产学研基地,是石振东教授的科研团队。
群龙汽车人力资源部部长方春玉介绍,2023年,该企业成为包括东风纳米01乘用车等多家新能源汽车厂的供应商,生产线不能满足订单需求,智能化改造迫在眉睫。在襄阳高新区管委会的牵线下,石振东教授团队10余人组成项目攻关团队,上门服务,每个月来企业两次,少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成功研发出了新能源部件生产线控制系统。
据介绍,该系统获取生产所需工单、工艺路径等信息,配置建模数据,将生产指令下发到产线各工位对应的设备,记录生产全过程,追溯每个生产细节,实现高标准自动化生产。
像石振东教授这样的科研团队,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襄阳产学研基地共派出10个,活跃在生产车间,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孙建新博士被襄阳市立强机械有限公司聘为技术中心副主任,他主持的“复杂结构铸造产品砂型及壳模的3D打印技术开发”项目,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周奎教授团队与湖北美标康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四轮独立驱动转向线控数字化主动底盘控制策略开发及实现”,通过控制算法完成对车辆行驶域的协调统一控制……
该基地分党委书记、主任汤德强介绍,从2021年开始,基地立足学校机械、材料、车辆等特色学科专业群,组建科研团队,服务企业30余家,累计实现技术转化40项,形成了产教共赢的良好局面。
据了解,襄阳产学研基地累计入驻师生2449人,先后有456人在襄阳企业工作。今年上半年有200多名学生赴东风汽车股份、东风日产襄阳工厂、湖北美标康盛动力等企业开展实习实训。
“第一年进入企业实训的主要是车辆、机械、材料相关专业的同学。”汤德强介绍,目前已扩展到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物流管理等11个专业类型,实现了入驻专业与地方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产教融合是提高企业和学生适配性的重要途径。”襄阳高新区科技局负责人王傲云介绍,求职者入职后发现与最初的就业想法不相符,企业招到人后又觉得技能不匹配,这些问题都能通过实训期间的磨合有效解决。
汪璐 陈建 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