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伟
6月1日起,新修订的《电力市场监管办法》正式实施,明确新增虚拟电厂作为电力交易主体,将为可控负荷、新型储能、分布式新能源等灵活性资源提供进入市场的机会,促进电力市场的多元化和效率提升。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政策明确虚拟电厂的电力交易主体地位,将进一步推进虚拟电厂应用场景综合发展,促进虚拟电厂与电力市场深度结合,有利于探索虚拟电厂建设运营新模式新业态,虚拟电厂未来商业盈利可期,有望成为电力市场新引擎。
具有明显优势
近年来,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一个全新的概念——虚拟电厂,正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
什么是虚拟电厂?其有什么优势?将如何影响未来的能源和电力市场?
“虚拟电厂是一种通过软件和智能技术整合和管理分布式能源资源的系统,可作为一个‘特殊电厂’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电网运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并网专委会专家委员张冲表示,它不依赖传统的集中式发电设施,而是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将分布式电源、储能、可调负荷、微电网、电动汽车等用户侧灵活性资源进行聚合、协调和优化,以满足市场电力需求。
“虚拟电厂不是电厂,而是一个虚拟平台,一个具有运营管理调度功能的数字化智能系统。”智能物联网企业江行智能技术总监张聪表示。
张冲说,虚拟电厂一方面能够根据聚合资源的实时供需情况,结合市场价格,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降低整体用能成本;另一方面为电网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实现“削峰填谷”,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水平。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表示,虚拟电厂作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手段,可通过参与电力市场提升对电网的支撑和调节能力,实现源网荷储的协调互动和友好支撑。从本质上来说,虚拟电厂是实现能源生产和分配的“去中心化”,实现电源和负荷的就地平衡消纳。
市场空间巨大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断推进,我国开始重视虚拟电厂的作用与应用,从中央到地方发布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加速推动虚拟电厂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刘勇表示,《“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电力市场监管办法》等重要文件均提及虚拟电厂,从政策层面为虚拟电厂的发展建立保障。
在6月5日开幕的2024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上,全国首个居民虚拟电厂2.0平台亮相上海市黄浦区展台。通过居民虚拟电厂2.0版,居民可通过APP签到、节能用电行为、参与需求响应试验等获得低碳积分,累积低碳积分可通过手机APP兑换餐饮券、智能设备等奖品。
据介绍,2016年,上海市黄浦区启动全国首个商业建筑虚拟电厂示范项目,2022年又发布了全国首个商业建筑虚拟电厂技术文件,在虚拟电厂建设上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4年上半年,上海市黄浦区虚拟电厂平台已接入商业建筑155幢,覆盖率超过50%,已被纳入上海市电力需求响应常规调度资源,累计调度超2000幢次/50万千瓦,单次最大削减负荷50.5MW,柔性负荷调度能力超过10%。
在此基础上,上海市黄浦区进一步将居民小区纳入虚拟电厂覆盖范围,建设了全国首个居民虚拟电厂2.0版。居民虚拟电厂通过智慧管理平台对自身用能进行监测和管理,能够通过手机APP查询家庭耗电记录。此外,上海市黄浦区在虚拟电厂平台中增加低碳社区应用板块,展示社区碳排放排名和低碳知识内容,以“碳普惠”形式激励居民参与节能降碳行动。
这只是我国推动虚拟电厂发展的一个生动案例。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国虚拟电厂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在此情况下,虚拟电厂的潜在市场将会不断扩大。”张冲表示,根据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我国虚拟电厂市场规模将达102亿元,到2030年虚拟电厂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元。
尚处于示范阶段
虽然虚拟电厂具备较大增长空间,但在刘勇看来,我国虚拟电厂起步较晚,总体上仍处于探索示范阶段,尚未形成真正商业化可持续发展模式。
未来如何推动我国虚拟电厂发展?刘勇建议,在政策机制上,行业发展初期需要政策的完善和支撑,针对虚拟电厂的痛点、堵点,通过政策的顶层设计建立长续发展机制,鼓励多方资源积极参与虚拟电厂的建设,打破技术和交易壁垒,完善定价机制和补偿机制,促进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并丰富其服务品种。此外,要鼓励各地出台虚拟电厂的实施细则,建立健全虚拟电厂的建设流程。
张冲表示,技术方面,虚拟电厂是一项软硬件结合的技术,在硬件方面较为成熟,但其核心技术如智能调度算法、预测模型等仍有待提升。需要建立精准模型,构建虚拟电厂资源库,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充分挖掘资源价值。政策方面,虚拟电厂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力交易主体,需要落地并能够执行的政策来引导其发展;同时应持续深化电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虚拟电厂商业模式。此外,要提高对虚拟电厂的认知,强化需求侧管理,鼓励企业直接或间接通过虚拟电厂主动参与电力市场,更好推动虚拟电厂大范围、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