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3日
第A12版:高新产业

竞逐新赛道 未来产业加速培育

  ▶ 本报记者 王查娜

  “无锡市力促到2027年新兴产业占比达43%,人工智能、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整体规模突破2000亿元。”5月27日,在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无锡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建军表示。

  大力培育未来产业,成为各地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选择。

  未来已来

  “作为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先导力量,未来产业正处于产业萌芽阶段,如何准确把握其发展焦点与趋势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文强在不久前召开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表示。

  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未来产业被定义为“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意见》重点规划了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产业方向,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量子科学、6G网络设备、量子计算机等产业被列为标志性产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政府工作报告》列出的2024年工作任务包括,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今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显示,工信部高新技术司设置了“未来产业处”。此次“未来产业处”的设置是国家部委首次为未来产业专门设置业务主管机构,意味着未来产业已进入国家产业布局规划,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产业落地和壮大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

  未来产业要成为典型样板

  当前,我国各省市纷纷出台了实施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行动计划与配套政策,带动全国掀起发展未来产业的良好势头。

  去年9月,《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发布,表示将促进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辟量子、生命科学、6G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韩耕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上表示,北京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为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源动力”,政策和机制创新为未来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助推器”,深厚的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为打造服务未来产业发展的专业化空间载体提供了强大助力。

  今年2月,广东省发布了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等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广东未来产业的培育目标是,到2030年,五大未来产业集群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广泛培育向未来产业布局的大中小企业,创建5个未来产业科技园,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引进并使用高层次战略科学家和企业家,在若干领域增强战略优势;到2035年,基本形成若干领跑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

  此外,长三角地区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培育成效显著,安徽省量子信息、上海市人工智能大模型、浙江省类脑智能、江苏省未来网络等逐步形成一批全球创新引领成果。

  “未来产业要成为不同主体协同创新的典型样板,既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力量,发挥其‘顶天立地’的优势,也要民营企业大显身手,在‘铺天盖地’中推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未来产业和平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表示。

  培养人才至关重要

  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是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需要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我国推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聚焦细分赛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加快成果转化,优化产业生态体系;三是加大资本支撑,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四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典型案例推广。”刘文强表示。

  科技创新是推动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牛鼻子”,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针对原创性技术建设早期的试验场景,引领未来技术的迭代突破至关重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吕卫锋表示:“既然叫未来产业,首先一定跟现有产业不一样,一定要有颠覆性技术和创新性技术引领。其次,未来产业不是未来技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技术的原创性到概念验证到孵化到整个产业的形成,链条必须打通。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最为重要的是要培养能够引领未来产业创新的人才。”

  吕卫锋介绍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早在3年前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我们培养的不只是科学家,也不是工程师,应该是发明家,应该培养的是既有雄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意识,同时又有系统创新性能力的未来创新人才。未来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是完全跨专业培养。”吕卫锋说,这种培养过程称之为“项目制培养”。

  “未来技术学院里的这些导师,一定是在当前产业里已形成核心技术创新和能力的总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基于这些人的指导来培养未来产业的技术创新人才。从探索进阶、创新项目来引领推动人才对整个创新技术链条的理解和形成。” 吕卫锋强调。

2024-06-03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34236.html 1 竞逐新赛道 未来产业加速培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