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丹萍
今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航天事业是人类征途的星辰大海也是产业发展的深邃蓝海。
近年来,多个国家高新区抢抓新机遇,前瞻谋划、布局、发展、壮大商业航天,推动产业迈上新台阶。
眼下,中关村科技园区商业航天产业正逐步进入发展快车道。这里已形成全国最集中的商业火箭研制产业集聚区,拥有涵盖火箭、卫星、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聚集了蓝箭航天、中科宇航、星河动力、星际荣耀等全国70%以上的商业火箭整箭企业,取得了商业火箭领域多个“第一”,主营产品总营业收入超600亿元,未来将辐射带动产生多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今年1月底,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释放出北京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强烈信号。其中提出充分发挥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的制度创新优势,积极参与商业航天相关制度政策体系构建。
作为商业航天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商业卫星可应用于通信、遥感、导航等多个领域。
2月3日11时06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使用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9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记者梳理发现,这9颗卫星中,既有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蓉漂号”(星时代-18)、星移联信首星(星时代-19)、四川卫视“花开天下号”(星时代-20),也有由济南高新区企业济南智星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济高科创号”(智星二号A星)。
国星宇航是成都未来科技城众多航空航天企业之一,主要从事商业卫星设计研制、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以及空天信息技术服务,从2018年创办至今,已成功研制并发射19颗AI卫星及载荷。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桥头堡和成都高新区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空间承载地,成都未来科技城围绕航空航天产业,聚焦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工业无人机、航空发动机3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推动产业“建圈强链”。
当前,成都未来科技城已落地天府绛溪实验室、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天府校区等一批重大战略性项目,国星宇航、凌空天行、鸿鹏航空、遨天科技等链主和链属企业加快聚集,初步构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航空航天创新产业“生态圈”,一个特色鲜明、要素集聚、智能高端的现代化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已经乘势起飞。
与此同时,“济高科创号”的发射成功也拉开了济南高新区今年卫星发射任务的序幕。济南高新区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还将有20余颗卫星陆续发射。
济钢卫星总装制造基地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开工、封顶;智星空间卫星研发智造总部基地、飞索航天低轨道高分遥感卫星星座项目先后落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此设立航天九通、航天信息等多家与航天产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天星北斗、正元遥感等一批应用型企业成长为空天信息应用细分领域龙头;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研支撑……在济南高新区,卫星平台及载荷研发、卫星总装、卫星测试、卫星运营在内的卫星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作为长沙市航空航天(含北斗)产业链主要推进者,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近年来聚焦产业链建设,推进项目招引、全力构建产业生态,航空零部件、航空装备、航空材料、航电系统等领域加速发展,北斗导航、商业航天等产业不断成熟,2023年产业链重点企业产值增速超20%。
如今,更多国家高新区已在规划产业发展路径,加大产业引进力度,“高新”力量将持续助推我国商业航天加速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