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1日
第A4版:热点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  本报记者 李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场由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重庆代表团举行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专题云记者会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只依靠科研人员一个环节的‘百米跑’冲刺还远远不够,要统筹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接力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党委委员史浩飞说。

  关于如何进行“接力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答案是,“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创新驱动的根本在人才

  “创新以人为本,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3月6日,在上海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表示。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核心,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服务高质量的发展,必须全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其核心就是要深入调整生产关系。”金力说。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管是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还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而创新驱动的根本在人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昌大学校长陈晔光表示,“大学是创新人才教育聚集融合的地方,人才培养大有可为。”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提升至11.05年,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人口红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化。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科技创新,创新的关键在投入,投入的重点是人才,从国家层面说,我认为要着重做好3类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具有前瞻视野、敢于争先的企业家队伍;二是胸怀国之大者的科学家和领军人才队伍;三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创新人才队伍。他们关系到国家科技发展的未来,建议国家进一步扩大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的比例,国家人才政策、科技政策进一步向青年人才倾斜。”在3月6日举行的湖北团开放团组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新强说。

  需统筹产教融合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专业和领域越热门,知识的更新速度越快,应对变化挑战的能力要求就越高。“融合创新是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跃升的重要路径,不仅学科要交叉融合,更要推动创新链各个环节主要要素的融合发展。”金力说。

  “要统筹建设新工科,新工科是直接孕育培植新质生产力的交叉学科,发展模式是科教融会、产教融合。”金力进一步表示,要发挥基础学科的优势,到头部企业身边办新工科,协同攻关,合力育人,共同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有一些企业习惯了‘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模式,从事原创性基础研究的积极性不高,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还有待加强。”史浩飞说。

  史浩飞建议,加大对科技领军企业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同时,引导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共享前沿创新成果。通过这样的模式,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快地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马新强认为,需要着力提升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的能级。一方面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的创新体系,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基础性、颠覆性技术开展研究,企业则侧重于应用研究;另一方面切实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产业和创新之间良性互动。

  构建“五指成拳”融合创新体制

  史浩飞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介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是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但是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因此单一主体的研发意愿不强、能力不够、效能不高,需要完善重点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体系。他建议由中央科技委牵头,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从国家层面加强组织和协调,将关键共性技术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健全平台体系、引导多元资源投入,强化重点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为科技创新成果到新质生产力的“接力跑”提供支撑。

  相关话题也出现在各小组讨论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罗卫红说,建立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专业人才更多走进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付贤智说,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系统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最初一公里”的问题;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原创性、颠覆性、引领性的科研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郭雷建议,亟需建立完善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生态,尤其是科技评价体系与人才评价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郑婉华建议,瞄准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形成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金融家“五指成拳”的融合创新体制,以全面创新理念布局和发展未来产业。

2024-03-11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33503.html 1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