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不像话了!学生用人工智能生成的期末论文糊弄我。”近日,上海某高校教师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自己遇到的新难题——一些想偷懒的学生开始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论文。值得注意的是,AI生成的论文并不能被查重工具检测出来。
业内认为,作弊与反作弊的过程,实质上是场“猫鼠游戏”。推动AI向善发展,需要借助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因此,国内外都在探索研发专门针对AIGC的检测工具。但是,AIGC检测技术仍处在萌芽期。如何对AI生成的虚假图片、虚假数据进行识别仍是难点。因此,人们引入智能检测技术的同时,也要建立人工审查机制。
专家表示,尽管新兴技术有着潜在风险,但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不宜一味封堵,而是要做好引导、合理合规地使用新技术。归根到底,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如果心中的那杆“秤”倾斜了,即使再完善的监管政策、再高端的检测技术,也难以抵挡学术不端的侵袭。
《科技日报》 2024.1.18 付丽丽 吴叶凡 刘恕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