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争粉) 1月17日,火石创造发布《我国空天信息产业市场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显示,截至2023年5月1日,我国在轨卫星数量已达到628颗,已初步建成了通信中继、导航定位、对地观测等系统,通导遥融合发展态势基本形成;空天信息的全面性、灵活性、时效性和准确性大幅提升,以卫星通信、卫星导航以及卫星遥感为主的空天信息综合应用服务日益丰富。
“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是空天产业链下游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火石创造相关负责人表示,卫星导航是空天产业链下游最大的应用市场,产业关联及衍生效应突出。2022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007亿元,较2021年增长6.76%。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同比增长5.05%,达到1527亿元,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30.50%。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同比增长7.54%,达到3480亿元,在总体产值中占比达到69.50%。
供给端和需求端“双向发力”助推卫星通信产业发展。在供给端,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在轨有效卫星的拥有国,多家卫星公司提出低轨星座计划,多家运营商积极探索卫星通信解决方案,以华为为例,依托“北斗三号”,华为率先把“卫星通信”应用到智能手机上,标志着智能手机已经进入“太空新赛道”。在需求端,大众用户和行业用户对星地融合的天地一体通信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据中航证券预测,2025年卫星通信产业潜在市场空间有望达到每年250亿元,整体市场增速有望迎来历史提速拐点,提升至15%以上,卫星通信板块将蕴含着众多价值投资机会。
当前,卫星遥感市场规模较小,未来可依托政府需求开发和商业化创新应用迅速提高市场占比。我国遥感卫星数量远多于导航卫星和通信卫星,尤其是在大中型遥感卫星领域领跑全球。从全球卫星遥感服务市场数据可知,卫星遥感市场规模远小于同属于卫星三大应用的导航市场、通信市场,仅占卫星服务市场规模的2.3%左右。随着数字政府建设、实景三维、灾害监测等政府端对卫星遥感需求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卫星遥感行业整体短期仍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据中金公司等预测,行业增速有望达到15%,2025年市场空间有望超过300亿元,是卫星产业中成长属性相对更高的细分赛道。
火石创造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全球卫星产业整体发展趋势上看,卫星制造业方面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制造更加先进的小型卫星并创新应用场景,二是制造更先进、成本更低的地球静止卫星;卫星发射业方面呈现三大趋势: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能力,创新发射场景;卫星服务业方面呈现三大趋势:近地轨道卫星网络开始运行、更多地球静止卫星开发新服务方式、创新商业化服务方式;地面设备制造业方面呈现两大趋势:增加移动连接能力、提高地面设备与移动设备联动能力等。
该报告指出,卫星导航将成为新型基础设施,配合其他基础设施,拓展传统基础设施的功能与应用范围;卫星互联网将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基础设施,解决地球“无互联网”人口数字鸿沟问题;卫星遥感商业化创新应用将沿低轨小型化、高分辨率化、智能化和大众化等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