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1日
第A3版:热点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实施30周年座谈会召开

来看北京创新报国的“播种机”

  本报讯  (记者 张伟) 30年来,培养了2977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其中已有13人成长为院士,95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324人获得国家杰青优青基金;74人担任国际学术组织主席、国际学术期刊主编等重要职位,78人入选“高被引学者”;60人次获得重要国际奖项,1679人次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奖项;累计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任务和创新工程等5万余项。

  这是记者在2023年12月24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组织召开的“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实施30周年座谈会”上了解到的最新数据。

  30年来,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在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全面成长、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推动国际创新交流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被不同年代的新星亲切地称为科研路上的“第一桶金”、创新报国的“播种机”和登上大舞台的“助推器”。

  会上,1995年入选的新星闫傲霜动情地讲述了与科技新星计划结缘的故事:与科技新星计划结缘,成为其留学报国的起点。与新星们结识,激发了其融入首都发展的热情。走上管理岗位后,为新星服务,分担了对科学事业的责任,也分享了科技进步的荣耀。

  2019年入选的新星史晓刚介绍说,作为一位硬科技赛道的创业者,在本科毕业后边创业边读博,工作经历少、资源有限,科技新星计划为其提供了资金支持、交流合作平台及企业创新发展所需要素,关键技术突破和企业发展都得到了快速推进,个人后续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并获评2022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科技新星计划作为一个小而美的项目,投入少,成效高,成就非常显著,希望能获得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2000年入选的新星雷海潮表示,科技新星计划对其科研工作的支持,延续了博士阶段积累的科研思考,让人生最美的青年时光充满正能量。同时,科技新星计划给入选者创造了一个便于多学科交叉的平台,对学科交流和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3年入选的首批新星,北京祥龙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史红民表示,科技新星计划为其在职业生涯早期开展科研攻关提供了舞台,相信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未来会有更多青年科学家在这个平台上崭露头角。他希望科技新星计划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计划,能继续坚持实施并发扬光大。

  北京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于英杰肯定了科技新星计划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当前,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北京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未来,要继续深入实施好科技新星计划,发挥“雪中送炭”的作用,服务好北京地区青年科技人才,推动科技新星计划能级不断提升;要充分认识做好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营造最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条件,充分调动和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支持他们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的贡献;要聚焦当前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所面临的亟需解决问题,各部门要联动起来合力培养、大胆使用、服务保障好青年人才,以首善情怀聚世界之才,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做好人才保障。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表示,要继续发现、培养、用好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活力,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持续全力培育服务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支持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中发挥关键作用,激发青年人才的使命感;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开展交叉合作的支持力度,支持他们跨学科、跨领域开展前沿创新合作;积极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当好青年科技人才的服务管家。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长于海蛟表示,科技新星计划实施30年来取得了卓越成效。下一步,将以贯彻落实北京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方案为契机,进一步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打造青年人才体系化成长平台,做大青年人才增量,鼓励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投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

2024-01-01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实施30周年座谈会召开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52939.html 1 来看北京创新报国的“播种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