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
第A2版:要闻

北京鼓励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本报讯 (记者 张伟)  聚集青年人才培养、深化交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2月15日,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青培养座谈会上,11位杰青代表结合专业领域,就进一步完善项目评价机制标准、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等话题建言献策。

  “青年人才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处在科研第一线,但面临经验积累及可使用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李雨键建议,应引导科研人才开展体系化多元化研究,取得更多原创成果,避免热点问题重复研究带来的人才资源浪费;应搭建青年人才与行业重点单位间的对接渠道,为他们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提供路径支撑。

  “资助杰青中,希望进一步放宽对女科技工作者项目资助的年龄限制。”作为杰青女性代表,清华大学医学院副教授陈默提出建议,对于较难攻克的基础性研究项目,希望提供滚动支持,进一步拓展支持周期。

  “要进一步提升对女科技工作者的关怀和支持。”同样作为杰青女性代表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沈洁也提出相关建议,要针对北京市属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等形式,进一步缓解青年人才面临的招生压力;进一步完善仪器项目申请标准,考虑技术难度及市场应用前景等多方面内容。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主任医师王昕建议,针对医学等专业培养周期较长的领域,适当放宽对青年人才申请项目的年龄限制;针对杰青等青年人才考核,考核指标向科技成果转化倾斜,从而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

  “更好地发挥老杰青带动新杰青的引路人作用。”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王瑞雪表示,要进一步增强各级单位对杰青项目的重视,提升项目的资助能力,丰富项目形式;围绕工程、医学、生物学等领域进一步开展项目合作交流。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教授付星建议,面向北京市建设全球人才高地的宏伟目标,建立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的数据库和大模型,做好人才的全面信息梳理、全周期科学评估,进而从北京市层面将重点青年人才与“三城一区”主平台的资源进行全方位对接匹配,贯穿产学研用全链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对青年人才给予灵活有力的政策支持、激励和保障,将“终身联系”发展为“终身助推”,从扩大经费“包干制”试点范围等方面入手,营造优秀青年人才的成长生态,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力。

  对此,北京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于英杰对广大青年人才提出3点希望:一是要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相融合,根植家国情怀,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二是要深度参与北京市基础研究重点任务落实工作,把成果留在京华大地上;三是要敢为人先,推动交叉融合创新,提升北京科技国际话语权。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北京市基金委主任张继红表示,针对优秀青年人才的连续支持方面,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积极探索长周期稳定支持路径,设立奖励项目,并已完成首批奖励项目的资助立项工作。通过组织“杰青来了”系列活动、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创新追踪服务模式等,将持续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支持青年人才心无旁骛地开展科研工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据了解,近年来,在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护航下,一大批北京杰青在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中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则逐步发展成为创新人才的“孵化器”、优秀项目的“储备库”、前沿方向的“指南针”以及改革创新的“先行者”,为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2023-12-25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52923.html 1 北京鼓励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