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0日
第A3版:热点

制造强国建设迈进深水区

  ▶ 本报记者 李洋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

  3月31日,在北京举行的2023赛迪论坛上,不少行业专家表示,当前,我国制造强国建设已进入深水区和关键阶段。推动制造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需要集中优势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加快提升制造业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发展面临新形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介绍说,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在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门类中,有四成以上的产品产量占世界第一。太阳能电池板、个人计算机、手机、家用电器、新能源汽车等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

  苏波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制造业也面临新形势。从外部形势来看,逆全球化严重割裂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围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主导权的竞争更加激烈。从内部形势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大,产业链完整,宏观政策工具较丰富,稳住经济发展有较好的基础条件,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苏波说。

  “大而不强”现象依旧存在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但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仍然不高,在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格局中,仅处于第三梯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说。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屈贤明以装备制造业为例进行分析说,我国部分重大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清洁能源装备、交通运载装备、煤化工装备及大型工程机械,均已出现了群体性突破,达到了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

  “这些装备不仅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国际市场占有率第一,已成为我国在国际上的优势长板产业。但处于国际领先或先进的装备尚存在原创技术少、部分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环节未实现突破等问题。”屈贤明指出,我国在世界领先或先进的重大技术装备核心技术上虽然有所突破,但主要是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原始创新能力仍然薄弱。

  屈贤明认为,对于与发达国家差距大的重大技术装备,单靠市场化手段难以改变现状,必须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由国家组织实施专项行动计划,尽快予以突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重大工程为载体,搭建由制造企业与用户企业组成的产需对接平台;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机制;对于用户主导的重大建设工程,其所需的重大技术装备可由用户牵头组织攻关。

  创新驱动制造业智能转型

  当下,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先进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等日趋广泛应用。

  数据显示,我国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达到2100多个,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达到3.2万亿元,工业软件产品收入超过2400亿元,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超过6000家。新一代信息通信、高铁装备、发电和特高压输电装备、新能源汽车、航天装备、工业机器人、工程施工装备、钢铁装备等行业技术产品达到全球领先或先进水平。航空装备、高技术船舶、生物医药、高档数控机床、“四基”等领域与国外差距不断缩小。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孙立宁表示,我国制造业需要向创新驱动、打造质量效益竞争优势、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变。而机器人技术,是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技术之一。

  传统制造业应如何进行绿色升级?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总结了12个字:“抬高底部、延伸两端、进口替代”。他解释:“‘抬高底部’指提高制造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延伸两端’表示在前端要有自己的专利、知识产权和企业标准,在业务端要提升制造业服务质量、不断开拓市场。与此同时,还要实施进口替代。”

  王一鸣认为,我国制造业要完善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方向的创新生态。从技术追赶转向构建局部领先优势,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从鼓励集成创新转向鼓励原始创新,培育形成强大的创新生态。同时,推动以智能制造为方向的生产方式变革。充分利用建设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机遇,加快生产制造全过程数字化改造。

2023-04-10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50473.html 1 制造强国建设迈进深水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