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13日
第A2版:要闻

覆盖企业超2.8万家 业务规模超千亿元

知识产权保险为创新护航

  本报讯 (记者 叶伟)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业内首份《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白皮书(2022)》。

  《白皮书》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超过22个省、99个地市开展了知识产权保险业务,累计为超过2.8万家企业的4.6万余件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提供了逾1100亿元风险保障。

  知识产权保险,是指保险人为被保险人在开展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及服务等知识产权活动时,对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赔付责任的保险。

  “作为我国知识产权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保险在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行与发展中,发挥了拓展融资渠道、提供风险保障的双重作用,有效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白剑锋说。

  据了解,2011年,我国开始探索推进专利保险相关工作,知识产权保险随即不断发展。2012年起,通过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动先行先试与实践探索的方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了44个地区开展专利保险试点工作。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首次在新政中提出“推进专利保险试点”的工作要求。随后,各类知识产权保险政策不断推出,极大促进了知识产权保险的发展。

  《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险已经覆盖了专利、商标、著作权、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以及商业秘密等近乎所有的知识产权类型,涵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各个环节。

  同时,在中央和地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保险监管部门、保险机构的通力协作下,按照“政府引导、商业对接、专业运作”工作模式,知识产权保险探索取得积极进展:一是保险产品体系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险已形成了包括专利执行保险、侵犯专利权责任保险、专利质押融资保证保险、商标被侵权损失保险等在内的40多款产品相对完善的产品体系;二是覆盖范围不断拓展,截至2022年底,已有超过22个省份、99个地市开展了知识产权保险业务,湖北、陕西、山东等地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专业保险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三是保险实践日益丰富,在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行与发展中,知识产权保险发挥了拓展融资渠道、提供风险保障的双重作用,积累了诸多实践成果和典型案例,对各地区知识产权保险发展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此外,作为一项新兴保险产品,知识产权保险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不少挑战。《白皮书》显示,知识产权风险影响因素复杂;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度大;保险公司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支撑;保险产品覆盖面仍需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保险综合型专业人才匮乏。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军建说,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相较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评估和处置难度更大,潜在风险不确定性也更高。相较于其他无形资产,知识产权价值波动的影响因素更加多样,不仅包括知识产权本身的技术性,也包括产业发展、科技演进、国际趋势等因素。因此,知识产权评估比有形资产的评估更复杂,对评估人员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更丰富的数据信息分析支撑。

  针对上述问题,《白皮书》建议,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优化风险防控,丰富保险产品与服务,继续加快推进我国知识产权保险工作发展。加强保险公司、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等相关主体协同配合,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险全流程服务体系;构建系统化的风险防控生态体系,构建“客户+政府+保险/再保险公司+第三方机构”的知识产权保险生态;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扩大普惠型知识产权产品的覆盖面及参保范围;进一步丰富完善知识产权保险产品体系,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推进保险产品创新;不断加强专业团队和专业机构能力建设,真正推动培养一批聚焦保险实践,既懂技术又熟悉法律的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

2023-02-13 覆盖企业超2.8万家 业务规模超千亿元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29871.html 1 知识产权保险为创新护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