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伟)“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年经费投入从2017年的2.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6亿元,5年来年均增长率近20%,总投入达到17.1亿元,共计资助各类项目5000余项。”近日,在第七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许强表示。
“资助项目聚焦人类疾病、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重点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许强说,目前验收项目共发表论文2.4万余篇,其中高被引论文达300余篇。269项资助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已产生经济效益6.5亿元,有力支撑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同时,杰出青年科学家成长迅速,多人分别获评“世界Top 2%科学家”“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等称号。
近年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推动经费使用“包干制”、破除“唯论文”机制等措施落地。同时寻求社会多元化投入,截至2021年底已设立6只联合基金,吸引外部资金约6.25亿元,建立起联合基金“北京模式”。
第七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当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小米创新联合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二期正式签约。
下一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将持续加大对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支持力度,鼓励开展交叉学科研究,鼓励科学自由探索,敢闯科技创新“无人区”,突破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将实施未来科学家腾飞计划,倾斜支持青年人才的早期职业生涯,提前甄选30周岁以下优秀人才,提供分阶段、高强度、长周期稳定支持,探索长周期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