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强
镇江高新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近年来,制定出台《加快打造人才集聚创新发展活力标杆17条》以及“团山英才”“才聚高新”“1+2”人才政策体系,打造“镇兴”人才行动高新区升级版,积极打好人才“引、育、用、留”组合拳,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
搭平台 创环境
千方百计“引人才”
吸引人才,关键在于环境和发展前景。镇江高新区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全力推进人才工作,积极打造人才沃土和创新高地。通过常态化开展招才引智活动,构筑引才聚才“强磁场”。综合运用江苏省“双创计划”、镇江市“金山英才”、高新区“团山英才”等人才计划,累计引育各类高层次人才(团队)256个。与此同时,镇江高新区还通过以才引才、驻外引才、柔性引才、全民荐才等形式,以不拘一格之势,构建更加开放的人才工作格局。
镇江高新区与国内外大院大所合作共建7家新型研发机构,先后引进一批海内外顶尖人才团队。以实施国家双创载体升级项目为契机,与专业化孵化器开展合作,提升孵化器吸引人才、服务人才的水平。
连续举办五届“镇江高新区杯”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吸引780个创业团队和企业报名,辐射范围涵盖国内外60家高校院所,大赛获奖项目40个,区级累计投入超过5000万元的科技人才扶持资金,各类银行、创投机构为参赛企业提供超过1亿元的授信额度。
阔视野 强能力
多管齐下育人才
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镇江高新区也十分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支持。本土人才对本地实际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比较丰富,在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镇江高新区将培养本土人才,特别是吸引驻镇高校、职业院校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心,构建多层次人才梯队。培养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骨干、新秀等本土人才24人;认真组织落实乡土人才“三带”计划,储备培养一批能够带动技艺传承、带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工巧匠、经营能人、生产能手;对入选“十佳”农民、市级以上农村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根据获奖层级及奖励金额,给予1:1区级配套奖励;支持在镇高校高层次人才(团队)申报“团山英才”计划。
新模式 激活力
不拘一格用人才
让人才专心干事创业,让“英雄有用武之地”,是镇江高新区人才工作的重点。
镇江高新区着力搭建“产业+科研+创业”的干事创业平台,以重大创新平台涵养高端人才,打造人尽其才的大舞台,尽显“高新”特色。采用“两委员会两法人”的创新运作模式激发研究院发展活力,通过研究院打造的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团队,吸引人才项目落户,干事成业。
近年来镇江高新区引育的高层次人才项目部分已初见成效:李鑫团队的“生产柔性钙钛矿薄膜电池”项目,以镇江市第一名的成绩入选2021年度江苏省“双创计划”;陈坤华的“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生产”、潘中永的“船舶推进器研发与产业化”、上海交大陈俊团队的“无人化智能电商打包”等项目已实现产业化,部分企业已发展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刘书钢团队所在的锐光凯奇(镇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江苏理工学院与英国卢瑟福国家实验室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为镇江高新区搭建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国际化交流平台,集聚人才、科技等优势资源,为高新区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增添新动能。
定政策 强服务
提升效能留人才
如何引得来、留得住人才?镇江高新区在全面兑现镇江市人才“镇兴”行动政策基础上,制定“创新发展活力标杆17条”,总的原则是在全面兑现市政策基础上,在“双创”扶持、平台搭建、安居保障、就业落户等方面再给予最高2倍的配套资金支持: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给予30-150万元的资助;对在高新区企业工作的硕士、博士毕业生,5年内在高新区购置首套房的分别给予25万元、30万元购房补贴;在人才平台载体建设方面最高给予1亿元支持。针对以上政策,制作高新区人才政策“一图读懂”和服务指南,做好政策解读,确保政策宣传覆盖面和政策落地畅通率双效提升。同时,进一步优化政策兑现流程,提高兑现效率,提高人才获得感。
镇江高新区成立创新服务中心,打造综合服务超市、企业技术“诊疗所”、金融“输血站”三大服务品牌,为高新区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并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络员制度,为人才项目提供企业管理、融资对接、市场拓展等个性化服务,帮助人才项目链接更多外部资源,尽快驶入快车道。同时,积极为企业协调解决公司注册、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问题。镇江高新区用优惠政策和暖心服务,打造“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