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0日
第A12版:创业英雄

耿涛:教授“下海” 打造全自主无人艇

  ▶ 张珊珊

  来到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创业以前,耿涛曾是高校教授,并从事研究工作。但光写论文、发论文终究不是他的志向。“希望通过实实在在的产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016年2月,“全自主无人艇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获批“广东省创新团队”,随后在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引进下,该团队正式来到松山湖高新区开启创业之旅。耿涛是团队核心成员及工程团队负责人。

  初创团队业内“领跑”

  耿涛团队第一个提出“全自主无人艇”概念。当时,国内无人艇技术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决定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实现产业化。虽然只是近10人的小团队,但他们在无人驾驶、环境感知、自主控制等技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不足一年时间,其在国内首次公开展示了多艇协同技术。

  2018年1月,全自主无人艇HUSTER-68在松木山水库成功首航。该产品攻克了“颠簸大”“通信弱”“易掉队”等问题,实现了多无人艇的协同编队,可用于多艇协同巡逻和多艇围捕任务,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一年后,该团队又实现了国内首次机艇自主协同运动起降。

  2020年3月,该团队提交发明专利30项并顺利毕业,远超原定目标;7月,耿涛带领工程核心成员创立小豚智能,成为国内领先的无人船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

  如今,这家公司多项核心技术在行业内具有领先优势,并已获得青橙资本的天使轮投资。公司研发的无人船核心功能部件(小豚动力、小豚智控、小豚智讯等)、无人船平台(江豚、海豚系列)、水下机器人部件、无人船行业解决方案及无人系统共性技术等,已在环保、船舶、测绘、应急、教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自主研发的无人艇自主导航控制、基于视觉的水面动态目标感知、多艇协同技术等技术与产品,经中国自动化学会等权威部门认定达国际先进水平。

  小豚智能迁至创业社区

  2021年5月,小豚智能正式迁至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在这里,公司的办公面积近400平方米。“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司形象,还能更好地融入创业社区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精准对接客户资源。”总经理耿涛如此解释。从创新团队起步,到成立产业化公司,再到规模化生产,小豚智能已成为松山湖培育新动能的鲜活样本。

  作为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孵化的企业,早在研发阶段,工研院及相关技术团队的支持,就让耿涛心怀感激。团队孵化期间,在行政服务上,工研院相关部门围绕财务管理、投融资规范化等方面,对团队进行培训指导;在对外交流中,积极帮助团队进行宣传报道、客户对接等。

  此外,工研院已引进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及广东省创新团队共8支,孵化企业1000多家。对耿涛及其团队的研发生产而言,工研院对其在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电机及驱动、水质检测等方面的帮助都是不可或缺的支持。

  “兄弟部门或单位之间信任度高,可以大大节省商务沟通成本,有助于进一步具体了解产品的应用场景,甚至获得无条件的服务支持。”耿涛说。

  南下创业正当其时

  耿涛回想起第一次来到珠江三角洲时的情景。很多事情至今印象深刻——满眼的绿色,生态景观好;政府部门亲民,创业服务好;各行业充满活力,创业环境好。那时他感觉自己来晚了。如今,却又觉得“我并没有来晚,科技创业者选择来大湾区是正当其时”。他说,身边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更多来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工作者选择创业这条路,自己也并非个例;随着产业发展壮大,科研人员正迎来最好的创业时机。

  2020年,耿涛带领团队参加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并在近千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揽获总决赛特等奖,并获得150万元现金奖励。

  回想5年的创业历程,最让耿涛感慨的是“松山湖速度”。“松山湖一年一个样。”他表示,近年来,松山湖不仅在自然环境上变美了,人文环境也不断优化,科创氛围越来越浓厚,是个创业的好地方。

  “我们希望通过入驻创业社区,发挥这里便利的资源对接优势,进一步开拓产业化思路,寻求更多合作场景。”耿涛坦言,现在创业社区提供的办公场所更加宽敞,第一年免租,第二第三年租金减半。“团队毕业后,有很多选择,最终我们还是想继续留在松山湖。一是我们对这里充满了感情,二是深切感受到了本地政府的诚意。”

  对于松山湖的未来,耿涛也极为看好。他谈到,松山湖科学城已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我相信,科学城将吸引更多人才的到来,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形成良好的辐射带动氛围。”

2021-12-20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45340.html 1 耿涛:教授“下海” 打造全自主无人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