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戈清平
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大批创业者涌入这一赛道。陕西有为新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贵宾就是其中之一,他萌生从事环保行业的念头始于1998年在德国留学期间。“当时,德国的环保做法很先进,我希望回国后也能为祖国的环保事业做点贡献。”
2003年回国后,李贵宾保持初心,在环保领域耕耘。今年6月,秉承“以科技带动环保,用环保创造蓝天”的理念,他正式创办了陕西有为新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在今年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上,有为公司的“高分子环保煤炭抑尘剂”项目以节能环保初创组第一名的成绩入围总决赛,并在总决赛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榆林正在推动煤化工企业转型,作为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科技企业,我们应当顺应趋势参与其中,做出更大贡献。”李贵宾说。
为了家乡的蓝天白云
大学毕业后,李贵宾在一家国有企业做财务会计工作,而后在某上市公司证券部从事证券管理。
1998年,李贵宾漂洋过海到德国大学深造。此后,在德国福特汽车企管部工作。在德国期间,李贵宾发现,德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针对汽车尾气治理,有一套严格的治理措施。“当时就希望学习更多的环保治理技术,回国后也能为祖国的蓝天做点贡献。”李贵宾说。
李贵宾回国后一直从事石油煤炭贸易,钻研污水治理、空气治理方面的工作,积攒了大量的环保知识和环境治理经验。
“此前,我们做的水质净化、空气净化项目多用于民用领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接触到了陕西煤业旗下的比迪欧化工有限公司,正式进入了工业应用煤炭抑尘领域。”李贵宾说,为了让项目正式落地,他于今年6月在榆林高新区西安异地孵化器注册成立了陕西有为新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有为,就是希望我们在环保领域有所作为。”李贵宾说。
做最懂“煤炭抑尘”的环保者
在李贵宾看来,煤炭领域的污染不光是燃烧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前期煤炭开采过程中存在巨大的扬尘,不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也会造成大量煤炭损耗,还威胁着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为了减少煤炭粉尘的污染,国内外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应用,当前采用的主流技术就是利用吸附、压制、隔离、收集等各种物理或化学手段去除空气中已经产生的粉尘。“但目前,国内的煤炭抑尘技术方案缺乏系统性,特别是化学抑尘技术,存在作用时间短、渗透力差、缺乏保水性等问题……”李贵宾说。
根据在国外学到的环保知识,李贵宾带领团队潜心研发,发明出煤矿抑尘定制系统、环保煤炭抑尘剂、喷淋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多套应用于煤矿作业区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这些系统的协同,打造“零”尘扬的智慧绿色矿区。
李贵宾说,与市场上同类产品相比,他们研发的抑尘剂更高效、作用时间更长;解决方案系统集成,检测数据可以提供给城市管理部门,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我们已申请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获得授权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8项。”李贵宾说。“半年来,我们不断完善产品研发,在多次实验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得到使用方和专家组的认可和好评。我们团队走遍了内蒙古、陕西、山西、宁夏、河北20多个矿区、港口堆区,获得了宝贵的数据,锻炼了队伍,为项目的下一步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贵宾说,这是初创公司最大的财富。
加大市场推广助力“双碳”落地
陕西有为新材的成立得到了榆林市及榆林高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入驻榆林高新区西安异地孵化器后,榆林高新区科技局带领我们参加了2021年丝博会、2021年榆林煤博会,给客户展示我们的产品和方案,取得很好的收获;同时,还带领我们去和陕北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开展业务交流和对接,就下一步开展煤尘治理联合研发达成意向;支持我们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李贵宾说。
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陕西有为还与德国卡塞尔大学、我国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可以借助校园设备和人员共同完成我们的试验检测,同时与校园合作可以找到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我们的项目提供专业论证。”李贵宾说,下一步,他还计划在榆林设立更高级别的实验室,扩大公司业务范畴。
展望未来,李贵宾希望立足榆林,辐射全国,成为“化学抑尘”行业的标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