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9日
第A7版:创新园区

成都高新区高质量打造双创活力最优区域

  ▶ 本报记者  李洋

  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4.2亿元、增长11.1%,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9.49亿元、增长21.7%……

  经济发展高位高进离不开创新驱动纵深推进。去年以来,成都高新区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整体迈入“以创新为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目前,成都高新区汇聚各类人才超过70万人,已成为中西部地区人才高地。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45家,居西部第一位;全社会研发投入140亿元,研发强度5.8%,位列四川省第一;高价值发明专利10757件,位列中西部地区第一。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7家,科技型在孵企业达1.3万家,累计孵化培育超过5万家。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锐意改革,积极探索。成都高新区的特色做法包括“岷山行动”计划和“PI-IP-IPO”全周期企业培育链条。

  在“岷山行动”计划方面,成都高新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采取“揭榜挂帅”方式,首批需求榜单发布后,共吸引申报团队92个,其中包括18个院士领衔团队。

  推行“军令状”制度,经过专家评审、项目磋商等环节,成都岷山氢能及碳中和技术研究院、成都岷山功率半导体技术研究院等6个新型研发机构成功揭榜,获得扶持资金约4.5亿元。

  坚持市场化运作。成都高新区成立了以专家团队控股的独立法人公司,专家团队需现金出资,作为新型研发机构运营主体,确保新型研发机构后续成果转化、孵化公司组建、社会资本进入时专家团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支持鼓励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变。突出市场化导向,按照有平台、有团队、有公司、有孵化、有投入、有回馈、有产出、有集群“八有”评价标准,引入风投评价体系,推动项目评价从技术专家认可转变为专家和市场共同认可。

  坚持“前天使”理念。在天使投资前,成都高新区采取“启动资金支持+后续运营支持”的“前天使”支持方式,破解创业初期融资难题。国有平台公司在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孵化公司中持股,在协助专家团队快速建立起专业化的公司治理体系,作为股东发挥财政资金监管作用的同时,打通财政资金退出渠道,实现财政资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滚动支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在其孵化公司持有一定股份,通过分享孵化公司未来分红和股权变现、平台服务收入、社会融资、申报政府项目、中间产品转让等,获得稳定的现金流来源,保持新型研发机构可持续运转。

  成都高新区聚焦培育世界级本土科技型领军企业,打造“PI-IP-IPO”全周期企业培育链条,推动创新主体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成都高新区打造创新创业人才聚集高地,打造以高层次“四派创业人才”为重点,依托“岷山行动”计划,主动“链接”雷宪章、郭光灿等9位国内外院士团队参与“揭榜挂帅”。实施“产业教授”计划,新增16名国家级人才创业。指导推荐31名园区高层次人才申报国家级人才计划。打造国际化创享之都,对标国际一流孵化器,聚焦核心能力打造菁蓉汇旗舰,完成国家火炬创业学院(成都)建设方案;引进“小米人工智能创新空间”;今年上半年菁蓉汇新增市场主体353家;培育估值过亿元企业23家,累积估(市)值162亿元。实施创新主体能级跨越工程,优化提升四级梯度培育体系,培育极米科技等瞪羚企业654家,医云科技等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17家,咪咕音乐、迈克生物等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3家;聚焦筛选资本青睐、资本市场青睐的“金种子”,初步建成“金熊猫”科技企业创新积分评价系统,接入园区梯度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4551家科技企业。实施创新资本链接工程,构建以“政府增信”为核心的债权融资服务体系,以3亿元政府风险资金池撬动30亿元年度政策性贷款、178亿元累计放款。

  当下,成都高新区已然是全国双创氛围最浓、双创生态最优的地区之一。目前,成都高新区已累计培育高企2705家,占四川省的1/3,位居中西部前列。上市及过会企业达到50家,约占四川省的1/3,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受到国务院发文全国推广。

2021-11-29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45110.html 1 成都高新区高质量打造双创活力最优区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