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9日
第A6版:创新园区

泰安高新区践行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精神

  ▶ 本报记者 邓淑华

  今年以来,泰安高新区抓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锐意改革,奋力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集聚创新资源,积蓄发展动力。借助国家高新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泰安分院、山东省科学院成果转化中心等品牌优势,泰安高新区持续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建成和在建创新创业空间近百万平方米,联合建设了山东科技大学科技园;拥有国家级高创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创业平台249个。

  泰安高新区坚持“高精尖缺”标准,实施领军人才攀登工程、拔尖人才筑基工程;探索“一窗一线两深入”专员服务模式,建立校企联盟,今年达成11项“卡脖子”技术合作;实施人才“蓄水池”工程,实现人岗双向选择;深入推进科研助理落实,对备案的科研助理,给予应发工资50%的补助;实施人才回引“风筝”计划,前置储备一批高校人才。截至目前,泰安高新区高层次人才达到485人,其中“两院”院士等国家级人才达到69人。

  培育创新主体,增强发展活力。泰安高新区积极响应、认真落实科技部火炬中心关于实行创新积分制的要求与部署,科学制定了实施方案;修订《泰安高新区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管理办法》,对省级以上立项的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配套支持;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库,指导企业争创国家、山东省、泰安市科技创新平台;实施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工程,为重点企业配备科研助理,打造“储备培育—模拟演练—正式申报—现场管理”全过程服务机制,实现“应报尽报、应升尽升”。

  泰安高新区整合提升现有10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区),探索构建“创新研发+创业孵化+产业集聚”联动机制,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首都医科大学合作建设泰安康养医学转化创新中心,联合攻关的智慧手表项目实现了国内首创。今年,泰安高新区共推荐66家企业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的数量实现翻番,多家企业完成上市挂牌,营收过亿元企业实现收入同比增长15.6%。

  做强产业链条,厚植发展潜力。泰安高新区树立“双招第一,项目优先”理念,成立双招双引委员会,实行洽谈签约、落地建设、竣工投产“三步走一条线”服务模式;搭建对接服务平台,抓住“科创中国”试点建设机遇期和窗口期,依托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泰安分中心,积极引进创新创业项目;建立高素质科创联络员队伍,分产业领域实施包保责任制,加快推动项目落地。

  今年上半年,泰安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7.86%,新签约项目45个,合同额同比增长287.8%,其中,正威泰安中德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00亿元,是泰安市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项目。

  优化创新环境,释放发展张力。泰安高新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党工委(管委会)+集团公司”管理模式;剥离开发运营职能,交由泰安高新发展集团、泰安高新建设集团两个市属国有企业承担,管委会原31个部门整合精简至“8+1 ”(8个部局、纪工委监工委)机构;建立“大调研大讨论大建言”常态化机制和重点任务专班推进机制,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和“科创中国”工作领导小组,每年以不低于GDP增长的比例增加科技财政预算,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过桥还贷资金等。

  此外,泰安高新区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办公室和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在山东省率先探索“极简极速极优”审批服务新模式,做到1天内6证齐发,启用6个无差别“一窗受理”窗口,累计减少重复提交材料近60%、时限压缩48.6%。

  下一步,泰安高新区将继续发扬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精神,登高望远,以打开全局的谋略,见微知著,抢抓发展先机,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1-11-29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45104.html 1 泰安高新区践行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精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