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9日
第A8版:创新园区

南通高新区:打造“四个高地”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  本报记者  李洋

  今年以来,南通高新区紧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重大发展机遇,锚定新时代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总定位,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赋权赋能为动力,以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为抓手,大力培育“一主一新一智”产业,着力提升发展新动能,打造四个新高地。

  以平台为支撑,打造创新高地。南通高新区聚焦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聚合创业孵化、技术研发、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四大平台,全力构建“产业承载+技术驱动+金融赋能+集群突破”的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建成江海智汇园、江海圆梦谷、聚恒、聚丰、博鼎等孵化器、加速器,建筑面积超百万平方米,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一体化创新创业链条,被江苏省科技厅列为试点单位。新建南通联港众创空间等多个创业服务平台,持续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和培育力度。

  今年重点推动沃太能源、南开大学与南通高新区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深度围绕“一主一新一智”三大主导产业,全力建设一批起点高、实力强、机制活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平台。在江苏省率先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聚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发展。

  以项目为龙头,打造产业高地。南通高新区坚持以创新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矢志不移聚焦汽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制造“一主一新一智”三大特色产业发展,持续放大“一主一新一智”特色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

  南通高新区积极推动主导产业提挡升级,汽车零部件产业围绕建成国家火炬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总目标,引导产业向轻量化、智能化和定制化方向转型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特色专业园建设为引领,加快由印刷线路板向集成电路零部件、半导体光电等领域拓展;智能装备产业以非标准化成套自动设备为重点,加快向数字化、集成化、高端化升级。2021年,三大主导产业应税销售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预计超60%,产业链条中25家企业成功入选南通市科创项目库。

  以引培为抓手,打造人才高地。南通高新区坚持以产引才、以才促产,提升人才和产业契合度,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引进领军型企业家、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近年来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500多名。坚持引育并举,大力实施企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育多层次、多领域、多梯度、多类型创新人才,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积极探索“以才引才”模式,现有院士工作站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家,充分发挥好此类平台招才引智优势,拓宽柔性引才空间,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创新,实施人才分类评价,探索“项目制”“候鸟制”“兼职制”等柔性引才新机制。

  以开放为引领,打造开放高地。南通高新区坚持高水平“请进来”“走出去”,加快跨江融合、对接上海步伐,主动“链接”长三角,积极融入上海协同创新产业体系,更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立足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湾等重点区域,“巩固港台、发展日韩、拓展欧美”,瞄准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扩大对外宣传,加强项目对接,打造开放发展新格局。今年签约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0个,实际利用外资超1.3亿美元。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支持本土龙头企业加快全球布局和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通过扩大出口、对外投资等方式,对接国际产业资源,鼓励本土企业参与全球产业分工。

  接下来,南通高新区将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瞄准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将“一区多园”作为跨江合作、共建共享的重要载体,发挥园区产业基础优势,主动接受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带动,积极承接自贸试验区溢出效应,全力打造苏(州)(无)锡(南)通高能级开放平台。

2021-11-29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45095.html 1 南通高新区:打造“四个高地”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