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3日
第A12版:创业英雄

仝彩玲:让细胞生长“土壤”实现国产替代

  ▶  张海军

  在厦门火炬高新区创新创业园有这样一家细胞培养基生产企业——生物角(厦门)科技有限公司,它致力打破国外企业在培养基产业方面的垄断。

  这家公司的领军人物是厦门大学医学院博士仝彩玲,团队成员由多名生物和医学硕士、博士,临床医生,软件工程师等组成。短短几年时间,他们研发出的细胞培养基已经开始应用到多项干细胞培养研究中。

  关注细胞培养基,还得从仝彩玲攻读博士时说起。

  在厦大读书时,仝彩玲的专业方向是干细胞,经常得做干细胞实验。实验时使用的细胞培养基,就像细胞生长时的“土壤”,一般500毫升就要3000多元。

  她说:“这在所有实验耗材里是最贵的。用的时候,同学们都非常小心,非常节省。”在干细胞研发上,细胞培养基也是最大的成本支出,大概占到总成本的80%。

  价格高只是一方面,这些细胞培养基都靠进口,特别是在无血清培养基市场,赛默飞、默克、GE等少数几家公司占有全球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国内的干细胞研发企业经常遇到断货、缺货的情况。“我上学时,这个领域生产在国内还是个空白,那时我就在想毕业后要朝这个方向发展”。

  2017年,仝彩玲成立生物角(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开始研发细胞培养基。不过,想要实现“国产替代”并非易事。在研发上,培养基的产品成分很复杂,纯化技术要求也很高,还需要一定的生产能力和严格稳定的质量控制体系。

  起初,仝彩玲的公司和实验室就在厦大大学生创业中心,她的很多师弟师妹加入了进来。

  目前,生物角公司的研发团队有18人,大概占到公司总人数的一半。培养基研发的难点在功能性蛋白提取上。

  2020年,生物角公司搬入厦门创新创业园,拥有了7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还投入100多万元建立了蛋白发酵和纯化技术实验平台,公司的发展逐渐进入了快车道。

  目前,生物角公司研发出的细胞培养基产品已经向部分干细胞生产公司、高校进行供应。这些产品的价格远比国外进口的要低。

  “我们500毫升培养基的售价在1000元左右,差不多是进口产品价格的三分之一。”仝彩玲说,虽然他们量产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已经实现了200多万元的营业收入。

  “我们培养基的营养可以让一种心肌细胞维持1个月左右的跳动。”仝彩玲说,他们的这种培养基在国内外处于比较领先的水平。

  此外,生物角公司还和厦门医学院展开合作,主要进行干细胞用于皮肤缺损修复的课题。“这个研究主要用在医院的烧伤整形科。”她说,课题进展顺利的话,将大大缩短病人治疗的时间,减少愈后的皮肤疤痕。

  对于细胞培养基的行业前景,仝彩玲非常乐观。细胞疗法推动了许多疾病的临床治疗发展,比如,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就使用了细胞疗法。未来在很多癌症治疗中,细胞疗法也会变得很普遍。她说,厦门也立项建设了细胞治疗研究中心,这些对细胞培养基产业的发展有极大推动。生物角公司也在研发用于靶向治疗细胞药物生产的细胞培养基,将来这可能是公司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021-08-23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23926.html 1 仝彩玲:让细胞生长“土壤”实现国产替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