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大气与气候科学研究所参与的一项国际研究揭示了在缺少太阳辐射时大气颗粒物的形成机制,表明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不仅包括交通与农业排放污染源,生物质燃烧的贡献可能比预想的大得多。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PNAS)》上。
该研究表明,尽管为应对新冠疫情而采取的限制措施极大减少了人员和车辆出行,但意大利北部波河平原在冬季仍观测到较高浓度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物。该地区的颗粒物主要是二次颗粒物,即由大气中的气态前体物转化形成。这些前体物的反应机制仍在研究中。通常在寒冷季节,由于太阳辐射减弱,大气中形成二次污染物的化学反应也有所减弱。然而,该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前体物在缺少太阳辐射时的化学反应(dark aging)对颗粒物快速形成的机制,大气中的液体颗粒物(例如雾)对这一过程也具有促进作用。该研究还指出,当前可通过交通和农业排放源(硝酸铵颗粒)来估算这些反应对二次颗粒物形成的影响。此外,用于家庭取暖的生物质燃烧(例如燃烧木材)产生的排放物也具有类似作用,它们对颗粒物形成的贡献比此前假定的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