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忆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光通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其中,光通信器件的核心是芯片,要想在5G时代避免被“卡脖子”,推进高端芯片国产化、自主可控就成为我国光通信产业的关键所在。
在全球光通信器件产业链中,晶正科技占领着重要一席,是生产高端芯片材料铌酸锂薄膜的“隐形冠军”。作为晶正科技的领航者,胡文带领团队在这条赛道上奔跑了11年,从2010年回国创业,历经千百次实验,率先开发出纳米厚度铌酸锂单晶薄膜产品,填补行业空白,同时,他攻克了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的难题,建立了2万平方米的工厂,带领团队在薄膜芯片材料领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这背后,既有着胡文与他的团队抱朴守拙的默默付出,也有着济南高新区对晶正科技的助力扶持。
归国创业
投入高新怀抱
2009年,济南市启动“5150引才计划”,专门设立每年1亿元的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为引进人才提供创业资助、科研补助、待遇补贴等服务。
此时,胡文正在加拿大中国专业人士协会济南海外科技人才创业基地担任主任,一听到这个消息,创业的热情立刻被点燃,他开始组织创业团队申报项目,没想到成为9个入选项目之一,“结果比较幸运,济南市政府给了我们最高200万元的资金支持。”
2010年,胡文从加拿大归国投入济南高新区的怀抱,创立了济南晶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把目光投向了铌酸锂单晶薄膜的研发。
谈及选择扎根济南高新区的原因,胡文说:“一是济南的创业政策和创业环境好;二是济南有50多所本科院校,高校人才资源丰富”。
从创业伊始,胡文就感受到了济南高新区对归国创业者的友好扶持。胡文举例说:“济南高新区给我们免费提供办公空间,该区创服中心带领我们进行工商注册,协助我们申请各种项目、对接平台融资;团队招募方面,济南高新区还专门搞了人才招聘会,帮助我们建立团队。”
伴随着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这种扶持仍然无处不在。胡文说:“一个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生产,需要经过建厂、找客户、融资、扩大生产规模、调试等一系列流程,这些都离不开济南高新区的支持。”
抱朴守拙
素履而往
在晶正科技二楼的办公室门口,挂着一幅美国教授大泽人先生赠与胡文的书法字画,上面题写着醒目的“守拙”二字,这极好地概括了胡文与他的团队在这一条路上的精神。
守拙,即坚守脚踏实地坚持到底,看似笨拙,却是有力。
过去,行业里铌酸锂单晶厚度一般是0.5毫米,而胡文的目标是研发出全新大尺寸纳米级别厚度的铌酸锂单晶薄膜材料,打破行业的极限。
从2010年创立晶正科技开始,整整5年时间只有投入,没有收益。胡文和团队几乎没有过完整的周末,更别说节假日了,“一周一般就休息半天,最多休息一天。”胡文说。
像是和时间赛跑,胡文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实验,从小试到中试,从分析到改进,一点点去做实验,不断突破优化,单单突破的专利申请就超过了100个。
胡文说,“铌酸锂单晶薄膜的厚度是可以永无止境的,从几百纳米到几十纳米,可能最终会达到几纳米,所以这种产品研发实验是一个无穷无尽的优化过程”。
在这条看似永无止境的漫长道路上,胡文和团队如同冈仁波齐山脚下虔诚的朝圣者,心之所向,素履而往。胡文说:“有时候做几十次实验可能就有新的突破,但是有时候做几百次实验可能都没有任何进展。当你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没有任何进展时,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还要继续想着如何坚持判断,给团队信心继续做下去,因为未来的一切都是未知数。”
填补行业空白
突破“卡脖子”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15年,胡文和团队终于利用离子注入及直接键合等技术,突破了离子注入及晶片键合关键技术,率先研发出纳米厚度铌酸锂单晶薄膜产品,填补行业空白,从厚度为0.5毫米的铌酸锂材料上剥离出厚度仅有数百纳米的单晶薄膜,相当于将原来的0.5毫米的铌酸锂单晶平行切了1000片。
如此一来,晶正科技研发出的纳米厚度铌酸锂单晶薄膜产品打破了以往的限制,具有成本更低、性能更好、体积更小、耗电量更小”的特点。
2016年,晶正科技在济南高新区保税区建立了2万平方米的新工厂,开始进行工业化生产,晶正科技成为行业里率先实现工业化生产的企业。
同年,济南高新区与晶正科技共建山东省离子注入公共服务平台,由晶正科技提供技术服务,济南高新区支持设备等方面平台建设。胡文说:“有了这个平台,不仅有助于我们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整个产业链的形成,可以服务济南市乃至整个山东省内的相关需求企业。”
对于未来的预期,胡文信心十足。他说:“首先,我们要继续突破材料性能,解决国外在高端器件和芯片上‘卡脖子’问题;其次我们要推广应用,甚至在将来的6G时代,这些新的材料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已和多家国际大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将逐步开发世界最先进的光子晶体材料产品,在济南打造一个国际光电薄膜材料研发生产中心和光电元器件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