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巾豪 本报特约通讯员 夏燕燕
一张文质彬彬的面孔,一双大眼睛隐藏在框架眼镜下,却遮盖不住眉宇间流露出的专注与自信……在位于苏州高新区金沙江路的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内,该公司研究院院长赵成龙正在给团队从深层机理角度解释常规锰酸锂电池寿命短的原因。
2019年4月,赵成龙来到星恒,短短两年时间就申请了11项发明专利,攻克多项锂电技术难题。“要想保持技术先进性,就必须从根本上摸清机理、直击要害。”赵成龙对技术的执著与追求让他不断超越自己。
主动请缨攻克难关
2012年,赵成龙从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博士毕业,第一份工作便参与了某国家实验室的锂电池材料项目。“我从理论分析上帮助团队把几项核心指标提升了两个数量级,项目也提前结题。”尽管成绩斐然,但赵成龙在这里却只待了1年就离开,原因竟是科室主任的破格提拔。“科室主任希望我承担管理性工作。”再三考虑下,赵成龙拒绝了:“当时我更想专心做技术,与其做懂技术的管理人员,不如做懂管理的技术人员更开心。”
这次工作经历让赵成龙开始思考工作的价值:“当时新能源行业很火,锂电池这块的应用很广泛。这么大的市场需求,要是我参与开发的电池都能被大家使用,会很有成就感。”当时赵成龙刚毕业两年,他迫切希望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惠及更多人。
2013年7月,赵成龙回到老家山东菏泽,成为山东玉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在玉皇公司工作期间,他主持参与的项目均获得了较好的进展和经济效益:2015-2017年期间,获菏泽市专利奖一等奖3次、菏泽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次,承担省部市科技研发项目7项,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博士后工作优秀个人、西部经济隆起带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急需紧缺人才等荣誉称号。
专注原理解决痛点
经过过渡和沉淀,经校友推荐,赵成龙被星恒电源的企业愿景所吸引。“这是一个很有预见性的公司,能够看到新能源行业的瞬息万变及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高端领域的广泛应用。”来到星恒后,赵成龙升级了公司的实验室,带领48人研发团队专注锂电池的机理性、前沿性研究,以解决电池使用中的技术问题,提升电池容量和寿命,确保使用安全。
沉迷研究,赵成龙乐在其中。早上7点半到公司,晚上7点半离开,周末随时待命。他介绍:“电芯是锂电池的核心部件,是提升电池核心指标的关键突破口。”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1年,赵成龙就摸清了企业现有电池性能欠缺的原因,将固态概念引入锰酸锂电池。这一突破性项目也获得了苏州市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和苏州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计划的支持。“苏州高新区及时给予的100万元资金保障,让整个项目进展非常顺利。我们通过纳米固态电解质的制备、添加使用,抑制锰离子的溶解和迁移;通过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改进,电池性有了显改善。”
改进后的新型号电池存储电量提升了11%,使用寿命提高了50%,生产成本降低了10%,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赵成龙介绍,在导入生产线的第一个月,产能就从每天的2000支提升到8000支。更让赵成龙激动的是,新型号电池助力星恒再次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放异彩。“去年,我们成为爆款电动汽车上汽通用五菱宏光MINI的电池核心供应商,约40%的电池都产自星恒。”
解锁更多高端应用市场
在技术研发和产品提升的路上,赵成龙始终不敢停歇。“慢便意味着被市场淘汰。”说起这些时,赵成龙眼里闪烁着明亮的光芒。目前,他手上有近20个项目在同步推进。本着星恒“生产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的产品研发策略,赵成龙一边从设计上提升性能,一边在生产中亲力亲为。“希望我所参与的锂电池产品可以让公司扩展更高端的应用场景。”赵成龙说。
从与锂电池结缘至今,赵成龙职务无论如何变化,对技术的执著不曾改变。他凭借在电池材料及电池组装相关领域的丰富经验,累计发表文章6篇,申请专利160项,授权87项,其中PCT专利11项、涉外专利4项。搭建一个高端完善的研发体系,组建一支高水平能力的工程师团队,建立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进而勇立行业潮头,推进苏州高新区新能源行业跨越发展,是星恒电源持之以恒的目标。与星恒电源一起,赵成龙不断刷新着苏州高新区在新能源领域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