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22日
第A12版:双创故事汇

宫华泽:用遥感技术“编织”高科技“锦衣”

  ▶  王查娜

  农忙时节,在华南的田间地头,无人机施药的场景抓住了人们的眼球。无人机结合先进的遥感监测技术能够清楚地告诉农田主人,哪块地遭到病虫害侵袭,严重程度如何,进而为农民针对病虫害进行精准科学施药提供决策帮助。高科技的使用,使农药使用量减少了一半,这无疑是一件功德。

  把普通农民同高科技联系起来的是一位年轻的“80后”博士——宫华泽,一位从中国科学院走出来的企业家。

  科研人员转型走上创业路

  研究生就读于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毕业后留所工作的宫华泽,从博士生到副研究员,在中科院工作的十几年时间里,他从事过遥感机理研究,深耕过数据建模,参与过大科学装置的设计与建设,其中很多项目都与农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那时起,要为中国农业做点什么的情怀在宫华泽心里“生根发芽”。

  宫华泽一直在思考,虽然我国遥感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站在世界同行的前沿,但是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的结合,却鲜有突破。

  “2015年年底,我无意之间参加了一个无人机平台的飞行控制展览,颠覆了我对无人机能力的认识。无人机的飞行控制能力,不再像以前那样不稳定,对气候、环境等的挑剔程度已经小了很多,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变化。除此,无人机在低空观察上的优势,加上体积小巧容易操作,对比卫星及有人机等大型设备,更适合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宫华泽说。

  此后,宫华泽经历了长达7个月的调研。2016年年底,他带领一个8人的团队成立了麦飞科技,决定深耕农业,把遥感技术和无人机结合,将主攻方向定在了农情数字化测报与技术服务上。

  为此,宫华泽的团队结合遥感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计算机视觉等手段,通过无人机对农田进行快速监测,实时生成精准科学处方图,再按照图纸指导智能化农机作业。

  遥感技术助力数字化种植

  设计出成熟的产品,一定要有落地的商业模式来支撑。“农民对价格敏感,直接说技术优势,他们听不懂,也不会有购买欲望,但如果告诉他们这项技术能帮助他们减少成本,他们会非常愿意。”宫华泽说。

  为此,宫华泽的团队基于监测计算结果,利用无人机和遥感技术的结合,加上精准的算法作为支撑,进行精准科学施药,使农田的平均农药使用量降低了50%以上,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用药成本,提高了他们对科技施药的兴趣。

  助力中国农业的科技发展是宫华泽的情怀,更是他做大团队的动力。短短4年时间,麦飞科技已服务于长江流域多个省份,包括湖北、安徽、江苏等多个以大田作物为主的农业区,施药服务面积超过500万亩。

  “中国用8%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但这8%的耕地上,使用了全世界47%的农药。为了填饱肚子,中国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宫华泽坦言:“我国农药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但为了保产量,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宫华泽认为,中国正处于传统种植到机械化种植的过渡期,而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已经在由机械化种植向数字化种植转变。宫华泽说,“看起来我们有点落后了,但我觉得在数字化种植这个阶段,中国还是有可能追上世界脚步的。”宫华泽希望,能用遥感技术为中国现代化农业“编织”一件高科技的“锦衣”,加速中国农业数字化进程。

  扩容闯关迈入国际视野

  经过几年的拼搏,宫华泽的团队不断壮大:由最初的8人发展到北京总部近300人,外地合作加盟商近40个。

  在商业模式上,宫华泽也找到了突破口。“我们陆续与政府部门做生产示范基地,从开始我们自己建示范点,到与政府共建,再到现在很多试点由政府出资,委托我们兴建。”宫华泽的团队得到了政府支持,项目试点从地级市到区县级,业内看到了遥感技术在农业应用上的潜能,成熟的商业模式不断被采纳。

  作为创业者,从最初建立创业梦想,到为之努力的创业情怀,再到建立团队的企业家精神,每一步他都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做公司,除了开始的情怀,责任是公司发展最大的助推力。这包括对的责任,以及对社会和行业的责任。这是我理解的企业家精神。”

  正是因为这份责任,宫华泽带领团队一路闯关,从国内布局到迈入国际。“2018年,我们在欧洲和北美设立了办公室开展产品、技术推广,之后又在法国、荷兰、苏丹及东南亚等地进行交流,还与日本五大商社之一的丸红商社建立了商务合作。”

  展望未来,宫华泽也制定了自己的五年规划。“到2025年,我们的遥感技术可以覆盖1亿亩的良田。我们已联合一些涉农的央企和国企,他们有千万亩级别土地管控的需求,这种合作可以更快实现麦飞的目标。”

2021-03-22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21875.html 1 宫华泽:用遥感技术“编织”高科技“锦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