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4日
第A7版:园区看点

不辱使命 国家高新区展现高质量发展韧性

数据透视国家高新区上半年报

  今年上半年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成绩单的西安高新区。图片来源:本报图片库

  ▶  朱常海 田珍珍

  今年7月1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继1991年《国务院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之后,近30年来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布的以国家高新区为主题的文件。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速变局演化的大背景下,《意见》的发布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目标,集中反映了国家高新区在大变局情势下战略位势的上升。正如30年前,国家高新区作为把握科技革命机遇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战略举措。30年后,国家高新区又一次作为破局之策,站到了台前,站到了冲锋的位置,代表国家去应变、应考和应战。

  当前的变化前所未见,挑战前所未有。此次,国家高新区能否不辱使命,成为关注焦点。近期,一些国家高新区陆续公布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用强劲的增长给出了漂亮的回答。例如,西安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0.5%。如果不加上时间,很难相信这是在疫情重创全球经济,国际经济形势风云变幻背景下的数据。在7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政策吹风会上,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重点提到了国家高新区的两个指标:营业收入和工业总产值。这两个指标在今年5月份同比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徐南平认为,从这两个“两位数增长”可以看出国家高新区的抗风险能力。

  实际上,抗风险能力的背后是国家高新区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所表现出的经济韧性。正是由于国家高新区30多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育形成了高质量的创新体系、产业体系、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才在多重不利因素叠加的严峻形势下,交出了与众不同、振奋人心的答卷。换言之,2020年就是一场以高质量发展为题的“大考”,国家高新区在这场大考中取得的增长最具“含金量”,也最具“高质量”。在众多交出逆势增长成绩单的国家高新区中,西安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和杭州高新区成为典型代表。

  西安高新区:

  “冲天香阵透长安”

  今年上半年,西安高新区交出了一份不容置疑的高质量发展成绩单:GDP增长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达到10.5%,比全国平均水平和陕西省、西安市分别高12.1、10.8和7.7个百分点。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时候,西安高新区用两位数的增长,用“冲天香阵”突出展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国家高新区的实力。数据鼓舞士气,振奋人心。

  从增长结构来看,西安高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1亿元,同比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达421.22亿元,同比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17.3亿元,同比增长5.9%。西安高新区GDP占西安市GDP的比重达到了25%,拉动西安市GDP增长2.4个百分点,对该市贡献率高达89.3%,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发展引擎。从动力结构来看,西安高新区的逆势增长主要是由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板块驱动。以三星、中兴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规模以上工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5%。西安高新区的整体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达23.3%,较一季度提高6.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陕西省、西安市22.3和17.1个百分点。

  西安高新区的优秀表现根本上源自硬科技实力,是国家高新区科技抗压,创新增长的典型代表。国家高新区是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当前,西安高新区正在创建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将西安市的丰富科教资源与园区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具有硬实力、抗压力和内生活力的创新体系,形成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

  成都高新区:

  “草树云山如锦绣”

  西部地区另一个闪耀的高新之星是成都高新区。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191.4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92.3亿元,同比增长9.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93.1亿元,同比增长5.6%。成都高新区的二三产业不仅实现了全面复苏,还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活力,呈现出“草树云山如锦绣”的繁荣景象。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9.6%;规模以上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3.2%,利润同比增长7.8%。具体来看,成都高新区的增长主要是由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经济产业驱动。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148家电子信息产业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618.9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英特尔、戴尔、京东方、德州仪器、西门子等企业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在新经济板块,成都高新区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收增长23.8%,直接拉动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11.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345.5%。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高新区的进出口表现十分抢眼。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403.5亿元,同比增长26.2%。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连续27个月在全国综保区中排名第一。

  成都高新区的表现尤其是在外贸方面的表现证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难以替代,不可撼动。国家高新区参与全球分工,依靠的不仅是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人才资源、一流的营商环境,更源自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完善的产业生态。

  杭州高新区:

  “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新贵”和中国数字经济的核心策源地之一,杭州高新区同样交出了“别样红”的答卷。今年上半年,杭州高新区GDP增速达到7%,高于浙江省6.5个百分点。19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9.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5%,高于浙江省14.2个百分点。从增长结构来看,杭州高新区的逆势增长同样来自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力支撑。杭州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7.8%、90.4%、80.6%,三个指标同比分别增长14.8%、12.6%和19.3%。

  作为数字经济的产业高地,杭州高新区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不仅得益于疫情创造的场景和需求而获得更大发展,也同样通过“技术变产能”,为抗疫做出突出贡献。例如,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大立、红相等企业加速技术转化,切入疫情防控的相关细分产业。杭州高新区仅红外热成像仪一项产品的产量就接近40万台,分别占浙江省、全国的97%和65%。实际上,杭州高新区“一直致力于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轮驱动发展,在软硬件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质地强韧的产业骨骼”。

  数字经济承载着中国产业跻身世界一流和弯道超车的期望,杭州高新区的表现突出展现了国家高新区对新兴科技机遇和产业机遇的有力把握。而今,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数字经济的最高地。未来,国家高新区也将继续代表中国,参与全球数字产业的国际竞争,并且赢得比赛。

  逆势增长

  国家高新区底气何在

  整体分析来看,国家高新区之所以能够取得逆势增长、逆势翻盘的发展成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国家高新区在推动复工复产方面卓有成效。在2020年4月全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工作重心从疫情防控转向复工复产与防控并重的条件下,哪个地区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复工企业在用人、物流、资金等方面的问题,让企业恢复生产,那么该地区就能够恢复增长,并且有机会获得来自其他地区转移的订单需求,从而实现更大增长。在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方面,国家高新区表现出强大的行动力、组织力和专业性。例如,西安高新区保障三星电子在疫情期间不停工,并重建了国际物流通道。在推动复工复产方面,国家高新区不仅拥有强大的执行力,还表现出开放的思维和灵活的手段,如一码通等举措就是首先源自国家高新区的创造。

  第二,国家高新区享受了数字经济爆发的增长红利。此次疫情客观上起到了助推经济社会活动从线下到线上迁移的作用。不仅在短期促进了直播、网上零售、网络办公等线上业态的爆发式增长,从长期来看,将加速经济社会的全面数字化转型,锁定自动化、无人化、线上化的长期趋势。国家高新区是我国数字产业的高地,国内数字经济的龙头企业都集聚在国家高新区(以杭州高新区为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80%)。因此,国家高新区享受了此次疫情创造的数字经济增长红利。软件与信息服务、网络零售以及人工智能等产业板块,都成为支撑国家高新区经济逆势增长的关键力量。

  第三,国家高新区的高科技产业拥有难以替代的竞争力。国家高新区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不仅深度嵌入国际高科技产业链体系,也拥有核心技术和强大的自主创新实力。虽然疫情在全球的持续蔓延造成需求的整体萎缩,但从生产结构来看,国家高新区的高科技企业反而承接了更多订单。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还在加速演化。在全球经济一片低迷的背景下,国家高新区用“风景这边独好”的表现,给出了响亮的回应和证明,集中体现了中国的经济韧性、产业实力、创新能力和制度优势。随着《意见》的发布,国家高新区将面向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国家使命,继续高擎火炬,攻坚克难,不辱使命!

  (朱常海系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创新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田珍珍系西安创新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020-08-24 数据透视国家高新区上半年报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18630.html 1 不辱使命 国家高新区展现高质量发展韧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