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琴报道
碳纤维是当今世界的“新材料之王”,飞机、汽车、自行车、鱼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看到碳纤维的身影,但是复合材料废弃物中碳纤维却极难回收再利用。
“10年前我们选择的是一个冷门研究方向,但科研本质是希望能够解决现实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复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斌说,10多年来,她一直专注于攻克碳纤维复合材料废弃物新型裂解回收与高值化再利用技术。
与碳纤维回收技术“结缘”
在日本读完博士后的杨斌,于2003年回国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从事材料化工领域的科学研究。
在2008年C919大飞机项目落户上海,同时上海交通大学向上海市发改委申请到大型民机创新工程项目这样的机缘下,杨斌有了经费可以自由选择研究的方向。在充分考察市场后,杨斌发现国内碳纤维复合材料废弃物回收技术还是一片空白,而今后必将是不可或缺的。“当时就想通过自己的科研,攻克碳纤维复合材料废弃物回收技术难关,从而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杨斌说,她不会刻意选择热门的行业,而是会选择长远看有意义的事情。
杨斌介绍说,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制造过程中的报废率很高,其中包括过期预浸料、不合格制件及边角料等报废料,据行业统计,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报废率达到了30%-50%。“一般的报废料中含有65%以上的碳纤维,如何把这些报废料中价格昂贵的碳纤维回收再利用,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杨斌说。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碳纤维用量是3.78万吨,全球用量是10.37万吨。“此外,碳纤维用量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2018年我国用量增长率是32%,2019年是22%,而全球的平均增长率是12%,我国要远远高于全球的平均增长速度。”杨斌说,如此广阔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需求市场,让她更坚定了要在这个领域深耕下去。
感恩每一份帮助
通过近5年多的科研攻关,2016年,杨斌团队成功研发了国内第1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废弃物新型裂解回收技术和装备,并达到国际水平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填补了该项技术国内空白。
“如何将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碳纤维复合材料废弃物新型裂解回收技术的市场应用,是我们在多年研究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杨斌说,负责协助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上海交大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也曾试图找到产业化合作方,但都一直未能如愿,担心这项技术太超前的投资人,不敢轻易在这项技术上投资,但杨斌及团队始终没有放弃。
2017年1月,杨斌和她的科研团队迎来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好机会。南通市政府到上海举办招商推介会,推介会的地点就选在了上海交通大学。“作为当时参加路演的10个团队之一,我们团队路演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废弃物新型裂解回收技术’项目获得‘最具投资价值奖’。路演结束后,现场就引起了众多投资方的热切关注。”杨斌说,推介会后,南通市的五个区政府都向她的项目抛出了“橄榄枝”,最终被南通市通州区贴心高效专业的服务所打动,于是2017年4月在南通高新区注册了南通复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南通市通州区委区政府、南通高新区及南通市科创投等单位领导,还有众多行业前辈如中国工程院杜善义院士、中国工程院李仲平院士、SAMPE北京分会主席益小苏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轻量化部杨洁部长、碳纤维专家北京化工大学徐墚华教授等都给予了很多帮助、支持和指导;身边还有一个充满活力与激情、朝气蓬勃的复源新材团队。正因为有了他们的给予和支持,让我们更加坚定在这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路上一直走下去。”杨斌说。
“创业很艰苦
我乐在其中”
创业是一条充满挑战又极其艰辛的道路。杨斌既要兼顾学生的学业,同时还要处理公司事务。上海南通两地跑,300公里的车程,一周来回两三趟,是杨斌创业初期的常态,但她却乐此不疲,觉得生活更加充实又富有挑战。
“都说创业九死一生,甚至是九十九死一生,创业企业倒闭是常态,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不倒是我每天都在思考的事。做对的事,把事情做对;充分发挥好团队力量,将每个人的长处发挥到极致,我相信结果会让人满意!”杨斌笑着说,她也有发愁的时候,一直以来,碳纤维复合材料废弃物的有效分类与收集都是行业面临的问题,希望新材料废弃物回收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尽快出台,让这个行业更加规范健康地发展。
“可能我天生是个乐天派,哪怕遇到再大的难题,总是从容去面对,解决一个难题的过程不就是我们自身能力提升的过程么。”在杨斌看来,似乎没什么事能难得倒她,她也把这种乐观“传染”给了公司员工。“总是能看到员工们脸上挂着笑容,开心地工作着,能帮助公司里的每个年轻人实现他们的梦想和价值,是我最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杨斌说。
谈及未来公司的发展,杨斌认为专注做一件事很重要。“公司的定位是专注于做回收,就是怎么把废弃物中的碳纤维提取出来,这个既然是我们家的‘绝活’,我们就会把它做好做精,专注一件事才能做好。”杨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