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争粉 叶伟报道
近期,重庆高新区与成都高新区签署多份合作协议,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进入快车道。
重庆高新区和成都高新区的携手,对加强国家高新区区域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4月29日,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签署《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双区联动”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
5月14日,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签订《深化市场监管一体化合作 助推中国西部科学城建设框架协议》,成渝两地高新区将实现“证照异地互办互发互认”,实现无差别标准、零障碍准入。
6月5日,成都高新区和重庆高新区签署《共同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合作协议》,两地将共同“优化人力资源市场要素配置”,建立人力资源产业发展联盟,并力争早日实现两地社保卡同城化。
……
自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作为带动区域发展、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的高地,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以“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为目标定位,积极加强“双区联动”,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成都高新区具有较强的创新资源、经济优势,重庆高新区有一定的科教资源、工业优势和政治优势,但是两地企业创新能力明显较弱,只有双方携手合作,才能发挥双方彼此的优势,大大增加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希望,纳入举全国之力发展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于国家、于成渝地区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主任刘会武告诉记者。
互补合作
成渝创新能级加码
根据重庆高新区和成都高新区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共同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实施“六个一”重点任务,加快构建“两极一廊多点”创新格局。
“两极”即以重庆高新区为核心的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以成都高新区为支撑的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一廊”即成渝科技创新走廊,承载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多点”即成渝地区多个创新功能区和创新节点。
同时,明确“六个一”重点任务,即共建“一城”,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中国西部科学城;共建“一廊”,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共建成渝科创走廊;共建“一高地”,推进优势产业合作,共建全国新经济示范高地;共建“一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共建西部创新创业引领区;共建“一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共建内陆自贸港;共建“一机制”,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共建要素自由流动机制。
“重庆高新区与成都高新区发展理念一致、发展目标同向,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深化合作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共谋推进合作项目,推动两地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形成成渝地区创新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板,为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奠定坚实基础。”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成都高新区和重庆高新区地处西部内陆地区,依靠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汽车装备生产制造基地。”刘会武表示,这种依靠招引外来企业的发展模式使两地产业发展仍以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企业为主导,特别是集聚了一批OEM、ODM代工企业,整体创新意愿偏低、创新能力薄弱,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严重制约着两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两地合作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就是要通过两地合作补短板,以创新为引领,带动产业在价值链上实现跃升,提高要素供给效率,提升劳动生产率,实现以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刘会武说,两地携手共同创新,为其他后发地区提供了思路,即在学科跨界融合、产业互联互通的大背景下,“单打独斗、占地为王”的发展思路已不可行,要打破制约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通和配置的地理边界,以跨区域融通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
释放创新主体活力
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成为成渝两地高新区合作率先发力点。
要在成都开公司,可在重庆交资料。这是重庆高新区和成都高新区签订《深化市场监管一体化合作 助推中国西部科学城建设框架协议》上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两地间的企业收到一项最有份量的政策红利。
根据协议,成渝两地高新区将实现“证照异地互办互发互认”,实现无差别标准、零障碍准入。比如,今后重庆市民若要在成都高新区注册开办一家企业,只需在重庆高新区提交办理证照手续之后,即可获得成都高新区的营业执照,反之亦然。此举可大大降低两地市民往返奔波登记注册的时间成本,激发两地市场主体活力。
“得益于成都良好的营商环境,成都乃至四川的伊藤,复工复产速度在全国领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也让我们看到了成都乃至中国西南片区未来巨大的消费潜力。”伊藤洋华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成都伊藤洋华堂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亚美表示。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在5月20日成都高新区举行的中日产业合作线上推介会上,伊藤洋华堂BPO中国区总部项目落户中日(成都)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并将以成都为发展据点,辐射西南,进而支撑中国伊藤发展。
根据协议,两地将共同“优化人力资源市场要素配置”,建立人力资源产业发展联盟;并力争早日实现两地社保卡同城化。
“当前,成渝地区已开展了立体式、全方位的跨区域协同创新试验。”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合伙人、高新区咨询部总监周涛告诉记者,对重庆高新区和成都高新区来说,双方携手有利于提升创新能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源头动力,同时也有利于优势产业合作,打造新经济示范高地。比如,成都高新区、重庆高新区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领域拥有较好产业基础与合作空间,双区联动将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金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建设高质量高能级的产业集群。
此外,双区联动有利于深化改革试验,破除高质量发展障碍。周涛表示,双区联动将有利于争取国家各类重大改革举措与先行先试政策,有利于建立政策共享机制,汇聚两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创新与体制改革合力。
探索落地可行的
区域合作模式
“重庆高新区和成都高新区的携手对我国其他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周涛表示,比如,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集成多方共同力量,将科学城、科技城等作为重要抓手,打造引领发展的高能级创新平台;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以科创走廊为重要形式,以资源共享与要素流动为主要目标,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全面推进新经济发展。在新赛道、新场景、新经济企业、新经济制度等充分探索,打造新经济地理高地。
“当前,区域发展步入由单个园区竞争向‘廊带群体’竞争的新阶段,科创走廊、城市群自创区、创新共同体等成为科技创新要素和产业集聚的新空间方式。”周涛说,重庆高新区与成都高新区“双区联动”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的模式,在地理相近、经济互补的城市群高新区中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有利于形成创新合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成为引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高质量动力源。
“至于这种合作模式能否推广,还要看两地能否探索出可行落地的合作模式。”刘会武表示,目前,除成渝地区外,粤港澳、长三角、长株潭等城市群也形成了国家高新区的集群形态。例如,在广深科创走廊、G60科创走廊等区域协同发展策略中,国家高新区都扮演着重要的创新节点作用,是推动跨区域融通创新的重要承载。此次成渝两地高新区合作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蓝图已经绘就,如果在学习吸取其他地区经验的基础上,能够探索出落地可行的合作模式,真正的打破行政区划和地理隔离,将为全国高新区提供宝贵的经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