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5日
第A8版:声音

李朋德:创新卫星互联网建设体制

  ▶ 本报记者 李争粉报道

  自“卫星互联网”入选“新基建”以来,“卫星互联网”概念一直备受各方关注。

  “卫星互联网是全世界的空间基础设施,克服地面互联网覆盖不均匀、脆弱性和不可通达性的缺陷,具有独特优势。就像具有革命性的5G通信技术引来世界竞争一样,卫星互联网更是世界大国争夺未来技术优势的前沿领域。”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伴随着5G商用的逐步推进,未来云计算资源可能会在太空进行部署,较于地面将更加高效。卫星互联网无地域差异网络可实现地面通信网络无法覆盖区域的应用场景,具有可在广阔的海上、空中、跨境或偏远地区工作的特点,它是由卫星星座替代地面通信基站,实现全球范围内全天候万物互联。

  根据麦肯锡预测,预计2025年前,卫星互联网产值可达5600亿-8500亿美元。

  卫星互联网以日益凸显的国家战略地位、潜在的市场经济价值、稀缺的空间频轨资源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纷纷将卫星互联网视为重要发展战略,相继发布卫星通信网络建设计划。

  “十三五”期间,我国出台多项支持和鼓励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条例,极大地推动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5G通信正在全面推广,国有航天企业和通信企业均进行了天基互联网建设试验,具备融合发展实现自主可控卫星互联网的优势。”李朋德表示。

  “但是,由于卫星互联网建设投资巨大、应用场景不明、投资回报缓慢、系统运维困难,建设风险很大。”李朋德建议,应该创新卫星互联网建设的国家体制。建设融规划、建设、研发、应用、投资为一体的超级混合所有制企业,以资本为纽带把责、权、利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各行业需求调查和规划,共同开发基础应用和增值应用,积极拓宽全球应用。

  “同步建设感知地球和社会经济的卫星物联网,为卫星互联网的应用提供时空大数据基础。要按照‘点、线、面’三步开展地球时空信息智能服务系统建设。”李朋德表示,据领域专家推测,第一步预计要发射40颗低轨高分辨率遥感与导航增强卫星(即时空卫星),实现南海区域和粤港澳大湾区覆盖,探索应用技术和运营模式;第二步预计发射160颗“时空卫星”,建成我国周边及“一带一路”区域服务系统;第三步预计发射400颗“时空卫星”,建成全球服务系统,夺取全球时空信息主动权,开创全球大众化、商业化应用的新局面,为“卫星互联网”丰富应用。

  此外,李朋德还建议,充分利用地球观测组织(GEO),推进中国卫星物联网的国际技术合作和应用推广;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进入卫星互联网的门槛,加大力度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融资方式,促进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

2020-05-25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37357.html 1 李朋德:创新卫星互联网建设体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