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5日
第A11版:特稿

科技赋能 “天蓝水清”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天蓝水清”的重庆高新区

  ▶  本报记者  叶伟报道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绿色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

  近年来,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探索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国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得到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数据表明:天更蓝了、山更清了、水更绿了。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0%;重污染天数比例为1.7%,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

  2019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Ⅰ-Ⅲ类)、丧失使用功能(劣Ⅴ类)比例分别为74.9%、3.4%,分别比2015年提高8.9个百分点、降低6.3个百分点;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地各部门的攻坚克难、积极作为,更离不开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支撑污染防治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污染防治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必须坚决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

  为改善空气质量,我国持续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累计达8.9亿千瓦,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86%;发布VOCs无组织排放、制药工业以及涂料、油墨等排放标准,基本建成VOCs排放标准体系;推动全国222家钢铁企业启动超低排放改造;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控。

  “此外,机动车等移动源污染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型城市,移动源颗粒物排放更加突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机动车污染防治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方茂东说,为全面降低机动车污染排放,我国强化对源头排放管控,通过采取更加先进的发动机管理、燃油蒸发控制、电控装置、后处理等技术手段降低新车排放污染。

  为摸清重污染天气成因,我国开展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集中攻关。2000多名优秀科学家和科研人员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顺利完成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找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以PM2.5为特征的大气重污染成因。同时,构建国内最大的天地空综合立体观测网,定量解析污染排放、气象条件、化学转化对大气重污染的影响并形成科学共识;开展“一市一策”驻点研究,“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为“2+26”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水污染治理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成为打好碧水保卫战的重要支撑。2019年水污染治理在问题诊断、工艺设计、技术装备及系统解决方案等方面的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体现在优化传统处理技术、提升精细化运营、解决难点问题三方面。

  具体而言,在优化传统处理技术方面,形成多级A/O、SBR、MBR、兼氧MBR等反应器的优化调控技术,提高脱氮效果;在提升精细化运营方面,对自控系统进行优化,实现精确曝气、智能加药和节能降耗,并对污水处理单元运行状态由云端专家系统实时诊断,确保污水处理系统长效稳定运行;在解决难点问题方面,电场强化水解酸化、臭氧多相催化氧化、树脂吸附回收等技术提高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蒸发结晶分步提盐、浸没燃烧蒸发处理技术以及多段热解炉为解决反渗透浓水蒸发副产物的处理提供技术支持。

  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

  污染防治成果突出,能源行业功不可没。

  近年来,我国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任务,稳步推进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扎实推进减煤替代,加快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电、生物质能利用等清洁能源,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为支撑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2050年能源生产环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超过50%等重大战略目标,我国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壮大清洁能源产业,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保持高速发展。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2574万千瓦,其中陆上风电新增装机2376万千瓦、海上风电新增装机198万千瓦;2019年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3011万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1791万千瓦;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1220万千瓦。

  “创新是光伏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表示,光伏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加速成本下降,扩大应用规模。在硅片方面,铸锭单晶技术已开始产业化应用,158.75mm、166mm等大硅片技术批量生产;在晶硅电池组件方面,PERC单晶电池产业化平均效率达到22.3%,60片单晶PERC组件功率达到320W。与此同时,光伏企业在PERC、TOPCon、异质结、IBC等高效晶硅电池生产技术、薄膜电池技术研发上先后取得突破。

  同时,加大推进清洁取暖煤改气、煤改电力度,为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奠定基础。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实现“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全覆盖,2019年完成散煤治理700多万户。

  “河北把压煤治污作为主控方向,大力推动平原地区农村散煤治理,4万多台中小燃煤锅炉全部关停。”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举例说,河北的煤炭产量从2013年最高的3.2亿吨降到2019年的2.6亿吨。从天然气消耗量来看,2013年消耗量为56亿立方米,2019年约160亿立方米。“通过增气减煤,我国大气环境效益收效显著。”

  随着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持续降低。2019年全国煤炭消费比重降至57.7%,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增至23.4%,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2.6%。

  绿色成经济发展底色

  “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体现在生态环境上,还贯穿于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始终。近年来,各地尤其是国家高新区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发展,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位于包头稀土高新区稀土应用产业园的包头三隆稀有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主营镧铈类和镨钕类稀土金属及合金的企业。“去年,公司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污染治理奖励55万元。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拿出600万元对环保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通过改造,排放物中的杂质、粉尘浓度和氟含量大大降低,99%的排放废料都可回收进行二次利用,一年可为公司节省150多万元的原材料费用。可以说,公司对环保设施的一次性投资,将会获得长远的收益。”该公司总经理王东说。

  潍坊特钢集团是一家坐落在潍坊高新区新钢经济发展区的钢铁企业,前几年因原材料成本上升,加之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企业效益受到很大影响。为此,该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先后投入近40亿元整治生产环境、打造内部循环经济圈;投资3亿元的环保型储料棚和煤仓储配一体化项目,解决大风扬尘污染问题;年产12万吨矿渣岩棉项目、年产30万立方蒸压加气板项目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先后投产,以高炉矿渣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潍坊特钢集团成为园区传统重工业转型发展的典范。

  在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转型的同时,各地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用科技“增绿护蓝”,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位于重庆高新区的重庆阁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智慧环保、村镇污水处理与水生态系统等技术于一体的龙头企业,聚焦水污染控制、污水处理系统建设运营、水生态修复等,积极服务重庆高新区。阁林环保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助力重庆高新区搭建环保产业链,带动环保技术研发、环保智能制造、环保装备销售等相关上下游企业发展。

  2019年6月,总投资8.1亿元的国家人工智能与生态环保产业园项目落户青岛高新区。该项目由青岛海纳光电环保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拟建设人工智能基地、中试基地等,将引进全国环保产业上下游相关企业、高校、研究院等,整合多方资源,开发研究环保前沿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环保产业链延伸。

2020-05-25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37312.html 1 科技赋能 “天蓝水清”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