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5日
第A10版:特稿

联合创新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迈上新台阶

  ▶  本报记者  罗晓燕报道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打造‘双创’升级版”。2018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印发《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旨在营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生态,鼓励大中小企业创新组织模式、重构创新模式、变革生产模式、优化商业模式,进一步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已经出现许多好的模式,如阿里云平台、海尔“海创汇”、航天科工航天云网等,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引导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集聚资源、对接供需,提供产品和服务方案,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龙头企业牵引产业链协同复工达产,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共渡难关。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92家龙头企业共带动上下游40余万家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截至4月10日,中小企业复工率超80%,“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率明显高于中小企业总体水平。

  疫情“压力”下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速

  所谓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就是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共享能力,以数据和资源赋能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新的产业形态下实现快速迭代,创新成果通过创新链、供应链、数据链回流大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其目的在于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的融通发展新格局。

  受疫情冲击,大中小企业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贷款违约等一系列问题,影响较大,而大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强,受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3月21日,科技部印发的《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创新资源、市场渠道、供应链等优势,通过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协同创新共同体等方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同步复工、协同创新。

  “疫情期间,园区部分上游企业无法复工,因为没有需求,下游企业即便复工也无法开展业务,如此反复,将形成经济发展停滞的恶性循环效应。”中关村丰台园石榴分中心园区管理公司总经理徐振峰表示,龙头企业由于其在市场资源、渠道和供应链等方面的统治和支配地位,占据着绝对性、压倒性的优势,对于区域产业聚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带动复工复产等都具有明显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疫情期间,按照“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思路,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力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复工复产效果显著。在前期推动51家大型龙头企业和7300余家核心配套企业复工复产的基础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又分两批梳理41家龙头企业、379家核心配套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目前这些企业已基本恢复去年同期的生产水平。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着力推动政策落地落实落细,推动龙头企业发挥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打造数字化企业、构建数字化产业链、培育数字化生态的发展目标。

  5月13日,国家发改委联合有关部门、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145家单位启动“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2020)”。该行动旨在形成多方合力,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紧密围绕解决中小微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问题,搭平台、聚合力、优服务,形成“携手创新、共抗疫情、转型共赢”的数字化生态共同体。

  在疫情“黑天鹅”翅膀扇动下,我国企业正从单打独斗走向众创、共创、广域协同,资源整合从产业链整合走向跨行业、跨界融合互补,大中小企业不再是独立割裂的个体,而是以资源共享共建为纽带紧密的连结在一起,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依托特色载体打造融通发展新生态

  为提高平台载体作为大中小企业信息、资源、能力、品牌对接渠道的融通支撑能力,《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支持不少于50个实体园区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特色载体;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按照相关部门规划,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等均可申报成为特色载体。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科技部由中央财政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分三年投入100亿元支持200家优质实体经济开发区打造包括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在内的创新创业特色载体,依托特色载体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用“真金白银”力挺融通特色载体建设。其中,2018年批复36家实体经济开发区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2019年批复33家开发区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

  近年来,作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载体,国家高新区持续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

  广州高新区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先试区,全力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包括建设产业链协同、O2O孵化、创新资源共享、工业互联网能力开放四大支撑平台,打造华南新材料孵化园、纳金大数据产业园、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3个“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园区”,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5G协同创新国家实验室2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构建1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等,培育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

  今年4月,成都高新区上线“大中小企业融通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大企业可以开放合作需求发布“机会清单”,中小微创新企业可以“在线接单”,以及通过“融通市集”匹配需求实现更多合作机会。同时,为推进大中小融通工作更加精准高效,成都高新区首批“融通专员”上岗。

  “专精特新”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疫情期间,位于济宁高新区的山东胜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实现国际贸易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国内贸易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同时,该公司生产的产品泰妙菌素单罐批发酵水平较平均水平提高20%,创历史最高水平。作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山东胜利生物是以生物发酵技术为主导,生产动物专用抗生素原料药、兽药制剂和饲料添加剂的高新技术企业。

  面对疫情带来的经营困难,沈阳高新区企业沈阳天眼智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选择主动出击。作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天眼智云凭借在红外热像技术等方面的优势,1月25日在接到辽宁省制造非接触式红外体温自动测试系统指令后,当天就开始行动。2月4日,研发出天眼智云红外热像体温自动检测设备。“预计今年该类技术产品将为公司新增上千万元的销售收入,并成为企业一个新亮点。”该公司副总经理刘子欣说。

  面对疫情冲击,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受影响较大,而一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复工复产的速度也比较快。

  在提高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能力方面,更需要强化中小企业的专业化能力。坚持“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是中小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也是经济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全国多地已经明确培育“专精特新”“单向冠军”企业的任务书和时间表。据了解,江苏计划到2021年培育100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00家制造业全国单项冠军企业;福建省计划到2021年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0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甘肃省计划到2020年末,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0家以上,推荐认定国家细分领域“行业小巨人”企业5户以上。

2020-05-25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37310.html 1 联合创新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迈上新台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