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20日
第A7版:园区论坛

“三链”融合 四方联动

威海高新区以高质量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

  ▶  威海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组织部(统战部、人社局)部长(局长)  侯成阳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威海高新区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精准聚焦医疗器械及医药、电子信息、时尚设计制造、新材料及制品、智能装备等五大特色产业集群,按照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打造“人才链”提升“创新链”、提升“创新链”壮大“产业链”的闭环发展思路,统筹园区、项目、平台、院校共同发力,走出了一条“三链”融合、四方联动的人才工作模式,目前园区拥有各类人才9万多名,占总人口数30%,其中市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专家达200余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高质量人才支撑。

  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  构建招才引智“强磁场”

  产业是集聚人才的最有效载体,只有把产业的优势凸现出来,人才工作才能纲举目张、事半功倍。基于此,威海高新区紧扣产业搞好顶层设计,制定出台的五大人才工程17条人才政策全部聚焦产业,最高可获得6000万元投资支持,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

  一是聚焦专业园区,筑牢引才“主阵地”。围绕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两大专业园区,配套建设80万平方米现代化厂房以及研发、检测、办公等设施,入驻项目可享受“厂房定制、租售灵活、拎包入住”等专业化服务,与自建厂房相比土地利用率提高80%、运营成本节约30%以上、投产周期缩短2年以上,30多个高端项目纷至沓来签约落地。其中,纽兰生物项目核心团队包括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名、博士5名,正在研发的外泌体工业化快速分离技术开发项目可实现外泌体在治疗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形成百亿级外泌体产业链。

  二是聚焦项目建设,找准引才“主抓手”。紧跟威高集团、惠普公司等大企业裂变扩张契机,发挥“拆解八千个零部件”的专业招商精神,精心绘制产业链紧缺人才地图,推动人才引进从“零敲碎打”向“团队式、链条式”转变。在惠普整合三星电子(山东)打造全球激光打印机基地过程中,威海高新区主动把人才工作挺在前面,一方面针对三星电子及其上百家配套企业人才资源,通过情感打动、待遇激励等方式,全力把600多名产业链原有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留下来;另一方面针对新引进的香港亿和、台湾正崴、韩国起和等配套大项目的人才需求,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频共振,通过项目带、定向招等方式,精准引进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300多人,有力推动了项目快速落地投产。

  三是聚焦产教融合,打造引才“主渠道”。威海高新区管委与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威海职业技术学院等两所驻区院校分别组建“高新学院”。同时,支持威高集团联合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成立“威高学院”,迪尚集团、新北洋集团联合威海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迪尚学院”“新北洋学院”等二级产业学院,统筹整合山东省职业学校校企地合作委员会近40家院校资源,每年为产业链“订单式”输送技能人才3000多人。2019年,威海高新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威高集团入选山东省首批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试点。

  打造“人才链”提升“创新链”  激活动能转换“强引擎”

  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发展。威海高新区紧扣“人才链”做好“人才+”文章,全面提升项目、平台、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发展层次,让不断壮大的人才“朋友圈”释放出澎湃的发展“新活力”。

  一是以人才引进促项目落地。威海高新区在打造“人才链”的同时,大力实施“人才+团队+项目” 统招模式,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带着技术、项目、资金前来创新创业,努力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个项目、壮大一个产业”的裂变效应。近年来,产业领军人才及团队带来的远航科技、纽普生物等37个高端项目,均入选威海市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并迅速发展壮大。其中,远航科技由王仕玮博士创办,研发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麦芽增湿粉碎机,在国内首创了原料处理与粉碎交钥匙工程,申请国家专利20多项,主持起草行业标准3项,多次荣获各级科技进步奖。

  二是以人才交流促协同创新。威海高新区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不仅引进了一大批海内外博士前来创新创业,还积极邀请两院院士、国家级特聘专家等顶尖人才前来举办高端交流活动30余场次,组建了涉及全国15所高校的大学创新(威海)联盟,设立了天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转移机构22家,每年有数十个产学研成果落地转化,园区95%的规模以上企业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60%以上的专利授权来源于产学研合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80%以上。例如,威高集团与中科院、山东省科技厅、威海市政府签署高技术研究发展框架协议,每年共同出资在中科院与威高范围内进行科研招标,借助中科院顶尖智力资源开展“点题式”科研,开创了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累计立项48个,新增销售收入40亿多元。

  三是以人才赋能促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引智强企工程,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沈昌祥等院士专家的推动下,威海高新区共获批“院士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96家,申请专利1.6万件,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近2000项,其中火炬计划75项、占威海市90%。同时,大力倡树“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理念,支持15家骨干企业到境外设立离岸创新中心,直接把“梧桐树”栽到“洋凤凰”身边,先后聘用外国专家300余人,推动多项产品实现从全球“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

  提升“创新链”壮大“产业链”  注入高质量发展“强动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威海高新区通过做大做强创新链条,带动五大产业集群实现倍增发展,培育主营业务过亿元企业57家、过50亿元4家、过百亿元3家,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是做强大平台,提升产业层次。威海高新区瞄准制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瓶颈问题,创新组建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统筹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创新创业园、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国家制造业(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四大平台,整合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多方创新资源,构建“1+4+N”创新平台体系,努力打造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推动人才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目前,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已引进高端平台13个,设立创新研究所7个,转化成果100多项,孵化企业37家,设立子基金2只,撬动社会资本超过7亿元。

  二是健全孵化链,建强产业载体。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大学(威海)等4所驻区高校共建面积达35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园,培育孵化初创期项目,并将威海高新区管委主办的面积为16.3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定位为加速器,科学规划医疗器械、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专业加速区,一端链接初创期项目资源,一端链接专业园区推进产业化。同时,引导北洋集团、华田集团等企业建设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专业园区,面积达40万平方米,为项目产业化提供“一站式”服务,形成了“高校(院所)育苗—政府孵化加速—企业(园区)产业化”的全链条孵化体系,目前园区孵化总面积达90万平方米,培育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科技部备案众创空间4家、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1家,累计孵化项目1000多个,其中入选山东省泰山人才工程支持项目达17个。

  三是打好竞赛牌,延伸产业链条。威海高新区联合龙头企业,每年发起举办“威高杯”全球医疗器械创新创业项目大赛、“北洋杯”电子信息及机器人创业大赛、 “光威杯”大学生高性能复合材料科技创新竞赛和“迪尚杯”时装设计大赛,真正把人才评价权交给企业。其中,威高集团设立专门产业投资基金给予签约项目100万-3000万元资金支持,北洋集团给予签约项目最高500万元梦想基金支持,面向全球招揽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带动引进补链、强链、扩链的科技型、高成长型项目。四大杯赛已成为威海高新区招揽高端人才项目的“金字招牌”,累计征集参赛项目2200多个,实现高科技项目“全球孵化、跨境转移”。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威海高新区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走出了一条人才引领发展、发展集聚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威海高新区将继续围绕人才“引、育、留、用”等环节,努力营造人才“愿意留、不想走”的良好环境,以高质量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0-01-20 “三链”融合 四方联动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15947.html 1 威海高新区以高质量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