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09日
第A2版:要闻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提速

  ▶  本报记者  李争粉报道

  “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三农’长远发展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意义重大。”12月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徐南平表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靠科技支撑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把示范区建设成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验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未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将加快、加大、加强。

  一区一主题

  我国在1997年和2015年分别批准建设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近日,我国又批准建设江苏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山西晋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截至目前,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数量为4家。

  作为我国第一家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经过20多年建设,蹚出了一条“干旱半干旱农业发展”之路。

  “杨凌的品牌不仅在全国有影响,在国际上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尤其对’一带一路’的农业发展发挥了很大影响力。”徐南平介绍,去年杨凌的品牌价值达到800多亿元,树立了很好的品牌。杨凌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对职业农民的培训达48万人次,目前已约有1.5万名的农民获得杨凌示范区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这1.5万人活跃在全国很多干旱半干旱地区,有几百个推广点,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杨凌示范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400多项科技成果,并且这些成果很多都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应用。

  徐南平举例说,陕西地区的苹果产业很大,杨凌示范区培育了两种苹果——“瑞阳”和“瑞雪”。红富士苹果在陕西的售价约为2元钱每斤,而“瑞阳”和“瑞雪”最低售价是8元钱每斤,并且供不应求。这是杨凌示范区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一个案例。

  作为我国第二家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黄河三角洲示范区作为滨海盐碱地和冲积平原的典型代表,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和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基本任务,着力建设以盐碱地农业为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农业创新高地,以现代种业、农业智能制造、大健康功能食品、农业科技服务与展示交易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富有滨海盐碱地生态风貌、科技产业文化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此次新批复的南京农高区以绿色智慧农业为主题,以生物农业为主导产业,努力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区,探索东部发达地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等。

  南京市代市长韩立明介绍,南京农高区的前身是南京白马农业科技园区,自2009年3月启动建设以来,积累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目前,南京农高区已吸引了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南京市级以上科研平台80个,高层次双创人才200多名,取得农业科技成果650多项。南京农高区与中科院共建了“光伏+农业”的深能南控植物工厂,目前该工厂已建成投用。

  在产业特色与产业融合发展方面,韩立明表示,目前南京农高区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农业、食品加工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成黑莓、蓝莓、有机农产品等特色产业基地达11.5万亩,集聚了食品精深加工、智能装备制造等涉农企业近400家。2018年,园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0亿元。

  山西晋中选择有机旱作农业作为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主题,围绕破解北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发展相关技术。

  晋中市委书记赵建平表示,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的重大革命。山西旱地占全省土地的70%以上,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发展的出路所在。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意义还在于,随着水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灌溉面积的扩大已接近极限,特别是在北方地区缺水少雨的情况下,通过旱地增产技术的提高,实现农业的增效势在必行。

  徐南平表示,杨凌示范区、黄河三角洲示范区将与两家新批复的示范区形成合力,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试点升级为制度性安排,进一步探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

  下一步将加快加强加大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使命光荣、任重道远。”徐南平说,可以用3个关键词来表述下一步的工作:加快、加强、加大。

  加快示范区建设布局。2018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根据规划,到2025年,我国要布局不超过30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徐南平介绍道,30家示范区要带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际上就是“333”布局:300家左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在已经有271家,还要补齐;鼓励各省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部署到县,全国大概要建设3000家左右,目前省级科技园已经超过1000家。下一步,围绕30家示范区建设和“333”布局,相关部门将加快进度。

  加强示范区规范管理。“农业示范区已经成一个序列了,尽管只有四家,也要确保示范区建设走在正确道路上,要把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落实到位。”徐南平表示,示范区建设简单来说是“两区三高地”。“两区”,一是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推动农业创新驱动发展就要靠农业有没有好的成就;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验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试验区,要为老百姓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三高地”是指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创新主体。”徐南平表示,示范区明确提出要“一区一主导产业”,产业要强关键是主体要强,即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强,所以要培育龙头企业、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让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在园区成长。

  二是要围绕典型问题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每个示范区都有一个主题,要解决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有全球眼光,必须集聚最优秀的资源才能予以解决。”徐南平表示,科技部考虑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要列专项支持,通过专项引导来集聚全球资源,帮助示范区建设国家级平台,比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通过平台来集聚科技资源。

  “三是围绕环境建设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这非常重要。”徐南平表示,示范区建设成不成,环境最重要,“环境”主要是创新环境。要让企业、人才愿意在示范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要靠改革和开放,要推动科技改革的很多政策在示范区先行先试,优化创新环境。

2019-12-09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15512.html 1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提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