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5日
第A1版:封面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9年度报告》发布

  本报讯 (记者 张伟)  11月22日,科技部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9年度报告》,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选定“全球森林覆盖状况及变化”“全球土地退化态势”“全球重大自然灾害及影响”及“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四个专题开展监测分析。

  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王琦安介绍,根据科技部总体部署,国家遥感中心牵头组织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优势科技力量,完成了2019年度报告的编制工作。编制过程中,注重吸收国家科技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以及相关部门的研究成果,使用了包括气象、环境、资源和高分等国内外卫星的观测数据,保障了年度报告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以徐冠华院士为组长的顾问组和以郭华东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的指导下,组织召开各类研讨、咨询和评审会40余次,涉及多领域知名专家400余人次,确保了报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全球森林覆盖状况及变化”专题报告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森林覆盖面积总体稳定略有下降,森林面积的减少在欠发达国家相对集中,中国的植树造林与森林保护成效显著,成为维持全球森林覆盖面积基本平衡的主要贡献者。

  “全球土地退化态势”专题报告认为,2000-2018年全球土地退化与改善恢复两大过程在不同区域并行发生,两者总量基本持平,改善和恢复的土地面积略大于退化扩展和加重的面积。退化扩展和加重区域集中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热带及其以南地区,而改善和恢复土地多分布在亚洲、北美洲等地区。其中,在干旱半干旱区域中,亚洲改善和恢复土地的面积最大,占改善和恢复面积50%以上,尤以中国和印度改善和恢复的面积最大,表明有效的政策引导和积极科学的治理行动可以有效扭转土地退化态势,亚洲的成功范例为全球的土地退化防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全球重大自然灾害及影响”专题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均低于近30年平均水平,属于灾害低发小损年份。案例分析表明,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地球观测技术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可为全球重大自然灾害的科学应对与减灾防灾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如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协同合作,积极参加国际紧急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莫桑比克热带气旋“伊代”、印尼中苏拉威西地震海啸等灾害遥感监测、灾情评估和应急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专题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低于2017年,玉米、水稻和小麦产量同比均小幅减产;2019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良好,预计玉米、水稻和小麦同比增产,大豆产量同比小幅下降。2018-2019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供应形势良好,全球大宗粮油作物核心出口国供应量均呈增加态势,预计全球粮食市场总体稳定。

  据悉,至今,科技部已连续八次发布年度报告,对全球生态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遥感监测与科学分析。这是我国遥感科技界积极应对全球变化,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实际行动,也是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举措。

2019-11-25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35009.html 1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9年度报告》发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