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戈清平
看上去“很美”的“刷脸支付”,在普及之路上还需时日。
近日,记者在多个商圈发现,过去两年,由腾讯、阿里巴巴主推的“刷脸支付”工具——“青蛙”和“蜻蜓”支付平台已在部分区域上线。与两大巨头满腔热情推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管是商家还是消费者对此均比较“冷漠”,两大支付工具在推广上“遇冷”。
在采访中了解到,使用不方便、担心不安全,害怕泄露隐私等是刷脸支付“遇冷”的主要原因。业内人士表示,政府需加强监管,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需要完善用户体验,消除消费者安全忧虑才能推动刷脸支付的普及。
看上去“很美” 商家、消费者并不热情
从人类货币交易历程来看,从金属到纸币,再到支票、银行卡,以及过去几年火热的移动支付,金融交易越来越呈现轻量化、便捷化的趋势。“‘蜻蜓’支付希望去货币中介,真正实现‘刷脸’就能实现交易的目的。”在推出“蜻蜓”支付平台时,阿里巴巴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
为大力推动刷脸支付进程,9月24日,支付宝宣布,将今年4月发布的30亿元市场刷脸支付补贴改为“无上限投入”。腾讯也以百亿元补贴商户安装“青蛙”刷脸支付平台。可以看出,阿里巴巴和腾讯希望借“蜻蜓”“青蛙”两大支付平台开启人类支付新纪元。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敢用,担心泄露隐私”“不好用,太麻烦”……这是当前部分消费者对两大支付平台的态度。
在北京的一家便利店内,张老板说,今年上半年就安装了“蜻蜓”刷脸支付设备,但一直很少有人使用。“顾客不太会用,使用率也不高。因为刷脸支付还要再去打开手机接收验证码,所以还不如直接扫二维码更直接、方便。”
记者亲身体验发现,在使用“蜻蜓”刷脸支付时,首先要通过面部识别,然后再关联自己的支付宝账号,授权使用时还需要输入当时绑定支付宝的手机号码后四位。在使用“青蛙”刷脸支付时,则每次都需要输入手机验证码才能完成支付。
对于这种方式,大部分消费者表示,不仅麻烦还担心隐私泄露和安全问题。“麻烦,不安全,人家直接扫你的脸,就可以支付,这不等于人天天在路上走,就是一个行走的密码吗?”“对面部抓取这样一种技术还是不放心”“还是习惯刷二维码,毕竟目前技术比较成熟,安全事故较少”……
不仅消费者担心风险,不少商家也心存忧虑。“现在刷脸支付还未普及,考虑到成本和利用率,暂时没有安装的打算”“担心操作的过程中会失误,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基金从业人员、知名财经专栏专家蒋光祥表示,相比二维码、NFC等移动支付手段,刷脸支付省去了手机这个介质,进一步为消费者在线上、线下消费场景提供了便捷选择,但在商业支付环节上,刷脸支付涉及用户、商家、第三方支付机构与无线通信运营商等多方主体参与,是一个非直接接触式的交易链。在这根链条当中,如果没有得到应有的事前管控,支付平台高估弱隐私特征的识别作用,仅依靠单一特征实行金融交易验证,就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支付的底线是安全
“再简单、方便,如果不能保障交易安全,一切都是浮云。”一位消费者的观点道出了支付的底线。
不可否认,在万物互联的应用场景下,资金流动的电子数据化已不可逆转,刷脸等生物支付已是大势所趋,并在多个场景实现了应用。数据显示,在2018年天猫“双11”期间,以刷脸为主的生物支付占比达到了六成。今年“6·18”期间,生物支付占比已超过八成。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此前举办的金融网络安全论坛上表示,针对刷脸支付应用,线下应用风险相对可控,基本具备试点应用的条件。
但为何,刷脸支付未能实现大规模普及?
“破解安全疑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时,消费者接受也有一个过程。”蒋光祥说,在政府层面,需要加强监管,出台生物信息采集、使用规则和标准,避免支付机构滥用权力;对于支付机构而言,这是考验其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时期,除了要确保技术外,还要主动建立健全风险赔付资金、保险计划、应急处置等风险补偿机制,或许才能一定程度上打消消费者疑虑。
实际上,支付宝在推出之时也曾遇到类似问题。此后,阿里巴巴不断强化支付宝的技术优势,并出台先行赔付等多种风险补偿机制逐渐打消了消费者的各种疑虑,一步一步实现支付宝在支付过程中的畅通。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借助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识别等技术,利用专用口令、“无感”活体检测等实现交易验证,突破人脸辨识支付应用性能瓶颈,由持牌金融机构构建以人脸特征为路由标识的转接清算模式,实现支付工具安全与便捷的统一。
而支付宝也出台了《生物识别用户隐私与安全保护倡议》,要求各大支付平台应对采集到的用户生物信息加密存储、明确和规范用户信息使用的目的及范围,遵循“最小、够用”原则,防止被滥用。
可以预见,刷脸支付的路很长,但并不算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