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特约通讯员 贾婷婷) 近日,在包头磁馨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磁馨电子”)试生产现场,全球首条滚珠式防抖微电机自动化多轨道智能生产线平稳运行。“这条生产线的精度控制能达到微米级。”该项目技术总监指着设备参数面板介绍说。
据介绍,这类滚珠式防抖微电机,虽然单价是普通微型电机的10倍,但凭借它的卓越防抖性能,磁馨电子订单已排至今年年底。更值得关注的是上述项目的未来发展潜力:另外2条自动化生产线预计今年12月底全部竣工投产,届时,该企业的微电机产能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稳居全球第一,预计年产值可达4亿元。
在包头稀土高新区的产业布局中,这条智能生产线的试生产,不仅是单个项目的突破,更标志着该高新区在高端电子元器件领域实现了从“0-1”的关键性跨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两年来,包头稀土高新区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科创与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推出企业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引育等政策举措,搭建“揭榜挂帅”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平台,完善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科研平台矩阵,切实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打造成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为全力支持“基于AI氢能储运装备用抗氢脆稀土微合金化新材料开发与示范应用”项目的研发,包头稀土高新区近日向该项目实施单位鹿城实验室拨付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
安全高效储运问题是氢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之一。传统钢材在高压氢环境中易发生“氢脆”现象,严重威胁氢能储运装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鹿城实验室直面这一行业“卡脖子”共性难题,创新性地将人工智能技术与稀土微合金化材料设计深度融合,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氢脆”输氢管线钢新材料,填补国内高端氢能装备用钢技术空白。
“我们将以‘店小二’式服务,强化过程管理,建立项目跟踪服务机制,确保资金规范高效使用,保障项目按期高质量完成。”包头稀土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堵点、难点、痛点就是创新点。前不久,安泰北方科技“智能人形机器人伺服电机用特殊形状稀土永磁体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创建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300万元科技资金支持。“正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各类政策的叠加效应,助力企业在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该企业负责人李俊峰说。
近年来,包头稀土高新区从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认定体系着手,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路径,深入挖掘企业研发中心、创新联合体、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的培植潜力;率先在内蒙古自治区推出“创新积分制”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创新积分贷”“科技特派员”“科技体检”等特色品牌服务;按照“聚才、建圈、强链、优生态”引才策略,通过兼职、柔性引进等形式,吸引国内外顶尖院士专家及团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在一系列举措的加持下,包头稀土高新区企业的技术突破能力与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涌现出多项亮眼成果。长安永磁国内首个自主成套的“分半式船用永磁轴带发电机”通过中国船级社认证;江馨微电机“微型音圈马达设计研究开发项目”打破国外在微型摄像头自动对焦马达领域的垄断;北方股份“矿山无人驾驶及自动运输关键核心技术”打破进口同类产品技术和价格双重垄断……
科研资源和创新要素扎堆集聚,包头稀土高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高端、智能、绿色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正在加速形成。截至目前,该高新区各类创新平台累计达200余家、近5年增长53%,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00家、近5年增长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