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
第A23版:新空天

我国气象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

  本报讯  (记者 李争粉)  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技术等前沿技术与气象科技融合应用不断深入,“风雷”“风清”“风顺”“风宇”气象预报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近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十四五”时期,我国构建了气象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着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气象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

  风云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被誉为观云测雨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是气象观测领域的“国之重器”。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以气象卫星、天气雷达为支柱,以地面气象站、气象探空、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温室气体观测系统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陆海空天协同的综合观测体系。”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毕宝贵在会上表示。

  9月27日成功发射的风云三号H星,搭载了9台有效载荷,包括新研制的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在全球首次实现百公里幅宽温室气体柱浓度监测,进一步拓展了地球系统多圈层数据获取能力,可为全球气候监测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有效支撑。

  毕宝贵表示,风云卫星被誉为服务全球的“中国星”,已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相关服务,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实时观测资料;访问风云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在“十四五”时期增长了107%;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的注册国家达到37个,这些国家一旦有紧急需求,我国会为其进行紧急的定点的观测,服务请求也增长了266%。此外,我国还首次将35颗商业气象小卫星纳入气象业务运行,补充风云气象卫星掩星数据的观测能力。

  风云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是我国气象科技发展的缩影,50多年来,我国气象卫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气象卫星分两种类型,一类是静止气象卫星,主要覆盖亚太地区;另一类是极轨气象卫星,能够实现全球观测。

  据了解,“十四五”时期,我国共发射5颗风云气象卫星,技术突破可以用“首次”“首颗”“唯一”等关键词来形容。“首次”是指风云四号B星携带的快速成像仪,在全球首次实现气象卫星区域250米分辨率每分钟连续成像观测;“首颗”是指风云三号G星为我国首颗、全球第三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实现了全球中低纬度降水三维探测;“唯一”是指风云三号E星为全球唯一在晨昏时段开展观测的民用极轨气象卫星,填补了全球晨昏轨道气象监测的空白,也更好地支持了数值天气预报6小时同化需求。

  天气雷达是做好短临天气预报的利器。“十四五”时期,我国天气雷达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监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了由842部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监测网,监测范围覆盖90%以上人口聚集区。雷达监测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国灾害性天气监测识别率超过80%,能够更好地监测强降水、冰雹、龙卷风和雷暴大风等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我国还建成了长沙气象雷达标校中心,多项标校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除了卫星和雷达,我们正在积极拓展地球系统多圈层的观测能力,为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有力支撑。”毕宝贵表示,一方面,不断织密气象观测网络,目前全国已建成9万余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较“十三五”时期增长38.1%;建成327个温室气体观测站,较“十三五”时期增长10倍;建成9个大气本底站和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在南极大陆建成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高精度观测手段,自主研发的北斗探空系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也打破了GPS系统在气象探空领域的垄断。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网络,可实时观测近地面到1万米高空的温度、湿度、风、水汽和气溶胶分布特征。

  “下一步,我们将发展更多气象领域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不断填补监测空白、提升观云测雨能力,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守护万家灯火。”毕宝贵表示。

2025-10-27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58978.html 1 <p>我国气象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