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波 郭媛媛 余瞳
近日,在位于杨凌示范区杨陵区五泉镇的杨凌耕心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杨凌耕心农业”)高标准连栋大棚内,五颜六色的葡萄挂满藤蔓,工人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这些新鲜果品不仅发往西安、榆林等陕西市场,更将通过物流直达北京、上海、广东等全国10余个省份的商超货架。
科研搭起种植框架
2014年,依托杨凌示范区政策红利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教资源,杨凌耕心农业正式成立。10年间,企业累计投入超800万元,流转土地106亩,一步步搭建起产业发展的“硬件骨架”:50亩高标准连栋大棚可模拟西北干旱产区环境,实现温光水肥精准调控;16座日光温室的错季生产模式,已被新疆、甘肃等北方产区借鉴;配套的冷库、组培实验室、智慧农业系统,更成为云南、河北等省份种植户考察学习的“样板”,每年接待全国各地的参观团队超百批。
更为关键的是,企业搭建的技术支撑体系自带“全国服务属性”——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房玉林教授为首席专家,组建19人核心技术团队,并依托该校挂牌成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试验基地等6大平台。
“高校的科研成果能第一时间在我们这里转化使用,遇到的生产难题也能快速对接专家解决。”杨凌耕心农业负责人张鹏指着大棚内的智能监测设备说,正是这样的“产学研联动”,让企业在起步时就能踩准“科技兴农”的节奏。
种质破解品种单一难题
杨凌耕心农业的葡萄种质资源圃,保存着770余份葡萄种质资源,是目前西北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丰富的葡萄种质资源圃。
“我们通过3-5年的性状观测、抗逆性试验,最终筛选出了5个适宜关中地区推广的品种。如,富士之辉的甜度能达到20度以上,且耐运输、货架期长,现已推广到陕西省渭南、西安等地市的16个区县,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帮助农户每亩增收近3000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张克坤说。
不仅如此,杨凌耕心农业葡萄种质资源圃还构建了“香味群体”“果形群体”等细分研究体系,从无香到玫瑰香、从圆形到鸡心形,为葡萄育种提供了精准的基础材料。
“未来3-5年,我们要把种质保存量做到1000份,建成全国第二大葡萄种质资源圃,为新种质创制提供基础材料,让更多葡萄好品种从杨凌走向全国各地的田间。”张克坤说。
“科技兴农”助农增收
“种葡萄讲究‘七分技术三分管’,过去我们凭经验种,现在跟着耕心农业学技术,实现了标准化种植,一亩地稳赚2万多!”陕西省合阳县果农刘根红说。
近年来,杨凌耕心农业推出新理念、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新产品的“五新”工程,不仅研发出8项葡萄标准化栽培关键技术,还创新出“合作社+”等4种产业发展模式,真正把科技成果“打包”送到了农户身边。10年间,依托陕西省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杨凌耕心已累计开展技术培训班60期,培养县乡基层技术骨干460余名、果农骨干4000余名,还通过31场线上培训,让21万余人次学到了实用技术。如今,陕西各地已建起13个示范园区、48个示范基地,示范总面积超4.7万亩,辐射推广葡萄种植12.8万亩,直接产生推广效益1.6亿元。
站在新起点,张鹏说:“我们正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及合阳葡萄试验示范站合作,计划12月底推出两款葡萄蒸馏白酒。未来还要继续聚焦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把‘耕心’的力量传递得更远,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杨凌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