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
第A13版:信息技术

“VR+AI”智能交互时代启幕

  ▶ 孙庆阳

  10月19日,以“VR让世界更精彩——VR+AI开启数智未来”为主题的2025世界VR产业大会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大会全面展现了VR(虚拟现实技术)产业从技术创新到场景落地的全链条发展成果,成为全球VR领域技术交流、产业合作与生态构建的核心平台。

  VR突破性成果展风采

  本届大会聚集VR与人工智能(AI)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相关行业从“设备迭代”迈向“智能交互”新阶段。大会期间,显示技术领域展出了突破性成果: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研发的高性能聚合物分散液晶(HPDLC)全息体光栅材料,实现高衍射效率与低光散射的性能突破,成功打造视场角40°、外形接近于普通眼镜的轻薄型AR(增强现实)眼镜样机,为消费级AR设备普及奠定基础;京东方展出的全球最高PPI(每英寸像素数) Real像素FastLCD(快速液晶显示器)显示,其像素密度达2117PPI(像素密度单位),可解决VR显示“纱窗”(像素间距过大)问题,突破了传统显示产品在清晰度与轻薄化上的瓶颈。

  智能交互技术也一展风采。作为国内XR(扩展现实)领域知名企业,上海诠视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展示了以“多模态沉浸式交互”为核心的产品矩阵。该产品矩阵通过多传感器融合与SLAM算法,让XR设备从“空间定位”升级为“场景理解”;其内置的GPT、DeepSeek等AI大模型,可将交互方式从“手势指令”转变为“自然语言对话”;结合NeRF、扩散模型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更是颠覆传统3D内容制作模式,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大规模沉浸式场景构建。

  中国移动联合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关的国产化实时三维引擎,华为基于鲲鹏、昇腾芯片构建的数字底座,均在技术自主可控与场景适配性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VR产业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从单点试点到规模化应用

  目前,我国VR产业正进入规模化应用与价值创造关键阶段。从产业规模看,江西省作为全国VR产业核心集聚区,2024年VR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达1100亿元,较2018年增长约26倍,企业数量超过400家,华为、阿里等企业相继落地,形成覆盖硬件制造、内容生态、应用场景的完整产业链,2025年营业收入有望突破1200亿元。

  应用场景的深度拓展成为产业增长的核心动力。在教育领域,中国移动打造的“硬件+平台+资源+算力”虚拟仿真教学实训平台,汇聚1600种虚拟仿真资源,通过云渲染技术降低硬件门槛,解决传统实训“高投入、高耗材、高风险”痛点。

  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同样亮眼。中国移动基于VR技术构建的“检测-治疗-评估”儿童弱视康复体系,经江西省儿童医院临床验证,较传统疗法缩短75%治疗周期;江西泰豪的心镜智能心理健康系统,通过无感知情绪监测量化心理、生理指标,推动心理健康管理智能化。此外,VR技术还在文旅体验、低空经济等领域实现突破。

  VR50强的生态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大会期间发布的“2025中国VR50强企业”名单直观反映了我国VR产业的生态格局。

  从企业实力看,31家企业年营收超1亿元,占比超60%。其中,京东方、歌尔股份等企业的研发投入比持续保持在50%左右;技术研发型企业数量从2024年的2家增至11家,科骏实业、格如灵科技等企业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业务,彰显产业“重研发、强创新”的发展趋势。同时,76%的入选企业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从区域分布看,VR产业集聚区效应显著。其中,北京市以22家企业入选50强领跑全国;江西省与深圳市稳居第二梯队。

  在政策引领生态建设层面,政府部门与企业共同发力优化发展环境。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将从创新平台建设、骨干企业培育、重大项目攻关等方面,持续支持江西省VR产业发展;江西省则通过发布VR应用推广方案、遴选76个应用示范项目、建设VR现代产业学院等举措,构建“政策+人才+场景”的全要素保障体系。

2025-10-27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58953.html 1 <p>“VR+AI”智能交互时代启幕</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