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
第A16版:先进制造

“智造无界”描绘工业未来新图景

  ▶  孙庆阳

  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9月底在上海举行。本届工博会以“工业新质,智造无界”为主题,汇聚了2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家中外企业参展,超千项新技术新展品首展首发,集中呈现了我国工业“高端 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

  其间,“国家新型工业化暨‘十四五’工业重大成就展”集中展示了392项“极大、极小、极轻、极精、极智”的标杆展品,从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到智能体机床,从“华龙一号”核电装备到AI驱动的工业机器人,全面呈现我国工业领域的创新突破。

  新型工业化取得历史性成就

  开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明确指出,工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主阵地。“十四五”以来,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历史性成就,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达33.6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预计“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将达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这一组数据印证了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也为后续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本届工博会发布多项重磅政策与成果:工信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从空间布局、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等维度为工业园区转型提供路径;上海市发布“上海市中试示范平台”,旨在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助力科研成果快速落地工业化场景。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表示,上海将牢牢把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这一表态与国家“人工智能+”行动、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等政策形成呼应,凸显出政策对工业创新的系统性支撑,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一套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政策组合拳”已逐步落地。

  AI、算力和绿色技术重塑工业生态

  本届工博会的核心亮点在于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绿色能源等技术不再是“孤立展品”,而是嵌入工业全流程,成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核心工具。

  在“AI+工业”领域,智能体技术与工业场景的结合成为热点。越疆机器人展示的“具身智能超级工厂”,实现双足人形机器人、轮式机器人、多足机器狗的协同作业,企业无需大规模改造生产线,通过参数配置即可快速接入系统,形成“数据反馈—模型优化”的进化闭环;上海交大智邦推出的全球首款智能体机床,突破传统工艺局限,无需人工经验即可自主生成加工路径,能够显著提升加工效率并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算力基础设施方面,“算控安融合”理念首次提出并落地实践。中科曙光网络推出的国产工业边缘AI计算平台,可满足工业仿真、电力调度等场景的实时算力需求。曙光网络总裁刘立指出,工业算力需求正从“集中式”向“边缘+云端”分级模式转变,边缘侧需兼顾实时性、安全性与算力密度,而“算控安融合”通过统一平台整合计算、控制、安全能力,可有效降低企业数字化门槛。

  绿色能源不再是“附加项”,而是与工业装备深度融合,成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标配”。上海电气展示的全球首个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项目,将玉米秸秆转化为绿色甲醇,填补国内规模化生产空白;中广核数科的“和睦系统”作为我国首个自主核电站核安全级数字化仪控系统,已应用于33台核电机组,保障安全运行80堆年。

  全球产业链协同与自主安全并重

  外资企业深度参与中国市场,并加速本土化创新。施耐德电气推出机器运动控制“黄金四件套”解决方案,其在华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超18%,30家在华工厂中包含2家“灯塔工厂”;三菱电机旗下本土品牌菱领推出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低压产品,具备高耐用性与低功耗特性。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胡晓表示,中国完整的产业生态、丰富的应用场景,为工业自动化技术提供了“试验田”,外资企业正从“产品输出”转向“本土化共创”。

  集成电路领域的国产化突破尤为亮眼。“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用展”汇聚70余家顶尖企业,其中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超90%。这些进展背后,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从设计、制造到封测的协同突破。

  从引进技术到全球首发,从代工生产到自主研制,从追求规模速度到重视绿色低碳,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建设,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2025-10-13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58148.html 1 <p>“智造无界”描绘工业未来新图景</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