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
第A12版:诺贝尔科学奖解读

标志着量子力学在更大系统的应用突破

  ▶ 金贻荣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米歇尔·H·德沃雷(Michel H. Devoret)和约翰·M·马蒂尼斯(John M. Martinis),以表彰他们在宏观量子隧穿和电路量子化方面的开创性发现。这几位开拓者通过超导电路,将量子效应从微观原子尺度扩展到宏观尺度,标志着量子力学在更大系统中的应用突破。正是这些突破,让基于超导电路的量子器件在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大展身手。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高度评价

  本次诺贝尔物理学奖,源于这3位科学家在1985年合作先后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的两篇论文:《零电压状态下的电流偏置约瑟夫森结中的能量量子化》和《零电压状态下的电流偏置约瑟夫森结中宏观量子隧穿测量》。前一篇论文首次观测到宏观变量——约瑟夫森相位在一个处于零电压态的电流偏置约瑟夫森结中的量子化,即形成分立的能级。这些能级的位置与量子力学计算结果高度相符;第二篇论文则在相同的体系中明确观测到了宏观量子隧穿现象。这些工作证明了量子力学不限于原子尺度,而是可扩展到可见尺寸的系统。这挑战了经典物理的界限,并为量子信息科学奠基。

  1988年,这个团队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宏观变量的量子力学:约瑟夫森结的相位差》,通过测量低温下电流偏置的约瑟夫森结从零电压状态向有阻态的逃逸率,与量子力学的预测高度相符,“没有任何可调参数”,确认了约瑟夫森结相位差是一个宏观量子变量。在论文的摘要中,他们自称这是一个“用线接起来的宏观原子”。彼时,德沃雷和马蒂尼斯已经前往法国萨克雷原子能研究所从事独立的研究。莱格特教授(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对此评价颇高,认为这比能级量子化更重要。

  这一突破性进展,为后续基于超导量子电路量子化的大量开创性进展特别是超导量子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可能开创万亿级新市场

  利用约瑟夫森效应中奇特的非线性和电路量子化,还可以构造各种精密测量工具,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约翰·克拉克正是这一器件的发明者及其应用的大力推广者。

  克拉克年轻时对无线电技术着迷,曾自制业余无线电设备,并在剑桥大学实验室“捣鼓”超导实验,导致过一次小爆炸——这让他意识到量子隧穿的“不可预测性”,也成为他日后研究的灵感来源。

  米歇尔·H·德沃雷的主要贡献在于开创宏观量子隧穿实验,构建“电路量子电动力学”(circuit QED)系统,实现人工原子操控。德沃雷在耶鲁大学开创的研究组,如今已经成为超导量子电路、超导量子操控和计算领域的摇篮。

  获奖的3人中,约翰·M·马蒂尼斯最早在“相位量子比特”——接近临界偏置的约瑟夫森结中发现了量子相干振荡。他还在两个相位量子比特之间实现了长距离(10cm尺度)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拓展宏观量子效应的尺度。2014年,他带着他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团队加入谷歌开创了谷歌的量子AI团队,并在2019年推出横空出世的“悬铃木”量子芯片,在53个量子比特中首次展示“量子霸权”。

  20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除了其深远的基础科学意义外,未来很可能在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开创万亿级的新市场。

  (作者: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相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2025-10-13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58141.html 1 <p>标志着量子力学在更大系统的应用突破</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