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萱 本报记者 刘琴
苏州高新区是一片创新创业沃土、高端产业高地,人们还能在绿水青山间感受自然与人文交融的魅力,一座充满幸福感的生态科技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秋意渐浓,记者走进苏州高新区,登临狮子山,天狮湖、苏州博物馆西馆、狮山大剧院尽收眼底——玻璃幕墙映着云彩,建筑与水面相望,城市与自然相互映衬。
苏州高新区不仅是创新创业沃土、高端产业高地,这里拥有56座山、28公里太湖岸线、28公里京杭大运河岸线、319条河流,人们还能在绿水青山间感受自然与人文交融的魅力。
湖天一色的太湖落日、被称为“城市绿肺”的太阳山、风景秀美的白马涧……“真山真水园中城,科技人文新天堂”已成为苏州高新区的标签。
山水间不止“诗和远方”
9月13日,苏州环太湖公路自行车挑战赛举行。赛道沿途太湖大道、北太湖大道等景观道路,串联起西京湾花海、太湖大堤等地标。
骑行过程中,湖风拂面、花香随行,耳边是风声与车轮转动的节奏,眼前是波光粼粼的湖水与成行的杉林,这让骑行爱好者在依山傍湖的赛道上,感受速度与风景的同频共振,用车轮丈量着苏州高新区的诗意。
作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全类型自行车运动综合体,该赛道集专业化赛道与生态景观于一体,填补了区域高端户外文体设施的空白。
在苏州高新区,自然美景与人文的融合远不止于此。在苏州博物馆西馆里可以与甲骨文“对话”,感受历史的厚重;在狮山走进一家面馆,品尝一碗蕴含山水韵味的苏式面,感受美食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充满诗意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苏州高新区持续迸发的是创新活力。
作为苏州大运河文化版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苏州高新区北部浒墅关古镇穿过的大运河的修建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秦代。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苏州高新区重要的经济板块之一,它既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基础雄厚,又是传承中华文脉的运河名镇,在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列23名。
2010年7月1日,太湖大道高架桥长江路以西长约5公里路段正式通车,加快了苏州高新区从“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的步伐。之后,以行政中心西移为标志,苏州高新区开启了第3个10年发展,实现了从“运河时代”向“太湖时代”的跨越。
“太湖时代”不是一个单纯的城市空间概念,而是苏州高新区产业转型、城市形态和人才结构的全面升级。
作为苏州高新区3个功能片区之一,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集聚海内外各类高层次和专业人才2万余人。该片区已有天准科技、山石网科等7家科创板企业,占苏州高新区科创板企业总数的70%;上市企业有11家,占苏州高新区33%。
据悉,“院所经济”已成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的独特优势,超百家大院大所集聚片区内,支撑科技创新从“0-1”、从“1-N”。2017年成立的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已汇聚25支高水平研发团队,设立14个交叉技术创新应用中心。同时,该研究院还孵化了50多家产业化企业。
绿水青山化作创新土壤,自然生态成为激发未来产业动能的原力场。青年创客在开放式孵化器中碰撞火花,领军专家牵头攻关“无人区”技术,跨界团队在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等赛道竞速领跑,打破身份、地域、学科边界,让每个人的才智都能找到发光坐标。
向“高”向“新”向未来
苏州高新区不仅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的绿色蝶变,更是积极地布局新产业新业态。以生态为根、创新为翼,30多年来,苏州高新区形成了“创新高地”持续攀高的最佳样本。
多年来,在苏州高新区这片约223平方公里的土地,“长”出了2000多家外资企业,拥有各类外资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超8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62个。2024年,松下神视、德国威卡等一批外资企业增资扩产。今年上半年,苏州高新区实际使用外资3.53亿美元,同比增长24.6%。
正是借助区域高度聚集的外资项目,苏州高新区完成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也是该高新区民营“创新军团”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2025年5月8日,扎根苏州高新区发展18年的纽威数控装备(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纽威数控”)再投“信任票”,该企业新项目签约落户苏州高新区,主要用于数控立车、数控磨床、专机等高端智能数控装备生产制造,该项目达产后年总产值将超45亿元。
纽威数控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科创板机床上市企业,专注于中高档数控机床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业务触角遍布亚非欧美6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企业已在苏州高新区先后扩产5次,总投资额超30亿元。
纽威数控只是众多选择在苏州高新区落户发展的典型企业之一。
苏州高新区的发展,除了拥有大批高科技企业,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撑。2012年,工程物理专业博士王俊放弃国外高薪,踏上回国路,彼时正值事业上升期的他,加入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华芯”)并担任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带领团队自主研发高功率激光器芯片。2022年,长光华芯正式在科创板挂牌上市。
“十年‘冷板凳’,政府的‘不抛弃’,我们的‘不放弃’,最终长光华芯交出了阶段性的答卷,以‘激光芯片第一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王俊介绍说,长光华芯已建成国内第一条高功率半导体激光6吋晶圆垂直整合生产线,芯片月产量超过500万片。
王俊是众多高层次人才来苏州高新区就业创业的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苏州高新区集聚各类人才近3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5.8万人。新的人才团队青睐苏州高新区,在此落地发展、在这里成长壮大,并频频推出创新成果。这种蓬勃发展的态势,源于多年来苏州高新区积累的产业科创硬核实力。
近年来,在苏州高新区积极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分别突破1400亿元和1500亿元,新能源及绿色低碳、光子及集成电路、医疗器械及大健康三大新兴产业加速迈向千亿元级。同时,该高新区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赛道正在精准布局。
找寻日常生活幸福坐标
来苏州乐园赴一场水陆空一体的震撼盛宴;来“苏绣小镇”镇湖体验一针一线的温度;坐在书店的一个角落,手里捧着一杯热拿铁,静静地思索……苏州高新区的幸福感,正是由无数个这样舒适、充满人情味的场景构成。
白天,走进苏州高新区“合方·幕间时光”书店,这里巧妙融入“幕间”戏剧概念,店内随处可见戏剧元素,从装饰设计、书籍品类和主题活动等多层面与剧院进行创意联动,致力于成为书店和剧院跨界携手合作的新业态、新亮点。
傍晚,当晚风吹到狮山文化广场,爱音乐的人尽情登台表演,爱听音乐的人坐在台阶上沉浸式挥舞荧光棒……现在每周周五、周六晚上,“狮山市集”之“狮子山下好声音”总会浪漫开唱,以爱为频,声动全城。城市夜晚的活力,在这一刻有了具象化的模样。
当然,最美的声音莫过于民生“好声音”。孩子长大了,家门口有没有好学校;生病了跑医院,能不能更便捷、更暖心;年龄大了,如何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都是老百姓生活中最为实际的硬核问题。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把聚焦群众“小诉求”,变成普惠民生的“大文章”。
托育服务“甜”到心。如今,苏州高新区普惠托育服务已实现各镇(街道)全覆盖:1个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牵头引领10个社区普惠托育点,40余个公办幼儿园托班补充扩容,让“托育难”不再是年轻父母的“心头忧”。
让辖区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学。苏州高新区率先在苏州市实现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形成“实验教育链”“科技城教育链”“南大苏州附属学校教育链”3条教育链。2021年以来,苏州高新区深入实施“三名工程”,着力抓好名师、名校、名校长建设,助力打造教育强区。
家门口有“医”靠。为解决社区居民就医“最后100米”问题,苏州高新区统筹医疗、养老、社区精神康复等资源,在辖区开展“医养融合”服务试点项目,设置“医养融合”家庭医生工作室,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养老服务“暖”到家。截至目前,苏州高新区已建成养老机构12家,总床位数达4790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机构床位数47.9张,位居苏州市前列;6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7家老年食堂、69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站)星罗棋布,实现各镇(街道)老年服务全覆盖,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助餐、助急、助娱的“一站”式服务。
山的硬气,水的灵气,让人们对诗和远方充满向往。在苏州高新区,不仅有诗和远方,绿水青山间一座充满幸福感的生态科技新城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