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伟
“随着人工智能(AI)及大模型、多模态交互与车云一体化等新技术深度融合,汽车智能座舱正从功能集成向场景驱动、从单机智能向群体智能加速演进,已经成为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主战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侯福深9月16日在苏州市举行的2025国际汽车智能座舱大会上表示,预计到2030年,高阶认知智能座舱(CL3级)将实现大规模市场化普及;到2035年及以后,全面认知智能座舱(CL4级)将逐步实现大规模市场化发展,智能座舱逐步成为可为驾乘人员提供安全、智能、高效、愉悦体验的“第三空间”。
呈现三大显著特征
近年来,汽车智能座舱行业发展迅猛,我国汽车智能座舱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超过30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1.9%。
汽车智能座舱市场发展,技术创新是关键。“我国汽车智能座舱产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驱动的推动下,持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侯福深说。
大模型赋能下的智能越野座舱方案、东软A3舱行泊一体平台、新能源汽车座舱复杂声学环境下的声学语音系统创新技术演讲与应用、基于中央计算架构的舱驾一体域控制器……大会上,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猛士汽车科技公司和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10项成果获评“2025汽车智能座舱领先科技成果”,展现出汽车智能座舱领域技术最新前沿方向。
“当前,汽车智能座舱科技创新呈现三大显著特征:多模态融合主动交互成为发展重点、系统和部件向着更加智能和多元方向发展、基础支撑技术发生快速深刻变革。”侯福深表示,随着智能座舱技术快速发展,通过融合视觉、语音、触觉等多种感知方式及大模型的上车应用,汽车智能座舱正在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自然交互”跃迁,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跨越,为用户提供更自然、更精准的个性化服务;车载显示技术向智能化、多元化趋势发展,智能手机与车联互联应用蓬勃发展,舱驾一体、多域融合成为技术新趋势;智能座舱设计及开发工具链技术呈现集成化、智能化、云端协同、安全强化等特点。
“新技术快速融入并重新定义汽车座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公维洁说,新技术在智能座舱中的广泛应用,使座舱的定义和生态也在持续变化。它不再仅仅是一个驾驶空间,而是逐渐演变成一个集娱乐、办公、生活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移动空间。
企业纷纷布局
智能座舱是汽车业炙手可热的领域。近年来,北京理想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想汽车”)、斑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斑马智行”)等纷纷布局这个赛道,让智能座舱打开更具想象力的空间。
“随着辅助驾驶技术逐渐成熟,用户对车内空间服务的需求将日益显著。打造个性化空间体验,将成为车企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核心路径。”理想汽车智能空间副总裁勾晓菲说,“理想汽车核心使命就是创造移动的家、幸福的家。”
勾晓菲表示,理想汽车围绕“三维空间交互、意图交互、跨终端连续交互”三大方向,构建多区域独立交互体系,提供让全家人都有趣的空间,同时升级“理想同学”为生活服务助手,实现从“命令执行”到“任务闭环”的跨越,帮助用户完成更多有意义的事。未来,理想汽车将通过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跨终端架构,提供“懂用户、有记忆”的连续服务体验。
“谁能率先利用AI与用户建立深度链接,谁将赢得更大的市场。”斑马智行首席产品官蔡明表示,消费化趋势正牵引智能座舱向“用户价值导向”转型,AI是构建专属用户关系的核心手段。斑马智行已形成“操作系统+AI全栈技术+平台服务”完整能力,即将发布全模态端模型解决方案,通过端侧大模型部署实现多模态感知主动智能,推动座舱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陪伴”,重构人车交互新范式。
“智能座舱正在成为车企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核心赛道之一。”公维洁表示。
亟待解决三大需求
汽车智能座舱技术和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认知不清晰。车企自身对产品在行业中处于什么水平尚不明确。二是配置同质化。新车型座舱配置趋同,硬件装备竞赛未能充分转化为差异化竞争力。三是体验有待提升。调查显示,用户对语音交互、场景服务等功能期待高,但实际体验感不足。”公维洁表示。
未来汽车智能座舱该如何创新发展?“智能座舱在相当长时期都将是汽车创新最活跃最密集的领域之一。”侯福深表示,要筑牢技术底座,聚焦原创性突破。积极引导行业专业力量持续加大在座舱大模型、高性能芯片、实时操作系统、跨域融合架构等基础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在智能座舱前沿领域联合推动一批前瞻性项目,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加快跨界新型人才培养,不断巩固和扩大我国汽车智能座舱技术领先优势。
侯福深说,要坚持用户思维,加强场景创新。汽车智能座舱正在成为未来“人—车—生活”的核心枢纽和载体平台,这就要求建立以用户价值为导向的创新体系,深度聚焦出行、办公、娱乐等核心用户场景,加强人因工程学研究,为用户创造超越期待的未来出行体验。
此外,侯福深表示,要深化国际合作,共建全球创新生态。推动领先企业和科技企业针对海外市场法规环境和用户习惯的产品技术走出去。鼓励在汽车座舱智能化分级、语音交互、多模态融合等我国具有实践优势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支持产业链企业联合研发、产业链配套等方面深入合作,推动我国智能座舱技术和解决方案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