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琴 特约通讯员 韩伟
近年来,唐山高新区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充分借助北京市智力资源,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机器人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该高新区拥有机器人及相关企业超200家,形成以工业机器人为引领、特种机器人为亮点、服务机器人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六链五群”中机器人产业链发展的主要承载地。
9月16日,北京·河北机器人产业共享智造对接会在北京市举行,现场共有11个项目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对接会上,唐山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董学忠表示,唐山高新区将围绕推动北京、唐山两地共融共赢共促,突破区域市场壁垒,打造双向“飞地”,为加快实现“北京创意、唐山转化”提供精准对接和优质服务,跑出机器人产业发展“加速度”。
近年来,唐山高新区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充分借助北京市智力资源,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机器人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该高新区拥有机器人及相关企业超200家,约占河北省总量60%以上,形成以工业机器人为引领、特种机器人为亮点、服务机器人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六链五群”中机器人产业链发展的主要承载地。
协同创新动能澎湃
此次对接会特别设置互动交流区,唐山高新区发展和改革局、投促局、科技局、商务局等部门负责人在这里为企业答疑解惑,对接需求。
“我们是北京的一家创投企业,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我们想在唐山看看有没有可以合作的企业。”“您请坐,您可以说说需求、想法……”在互动交流区,北京一家创投企业负责人何先生与唐山高新区相关负责人沟通交流。
关女士是天津市一家研发手术机器人企业的工作人员,她同样带着问题而来。“我们的机器人订单金额接近千万元,可是产能上不去,主要原因是现在工厂面积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提升产能的问题迫在眉睫。”她说。
对于关女士提出的问题,唐山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认真地记录在记录本上,并且详细询问关女士对厂房的具体需求,“面积需要多大?对高度和地面承重能力有要求吗?”这位负责人向关女士介绍了唐山高新区相关产业政策,并邀请关女士到高新区参观、考察。
对接会上,唐山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唐山高新区将在服务京津的过程中谋求最大化发展,达到相得益彰、合作共赢的效果,凝心聚力将机器人产业打造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典范。
为对接北京市科创资源,近年来,唐山高新区深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积极探索“北京创意、唐山转化”模式,依托全国唯一的开诚智能国家级特种机器人实验室、河北省唯一的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机器人研发中心和孵化中心、机器人中试示范平台、机器人概念验证中心以及连续9年蝉联国家A类孵化器的唐山高新区创业中心等平台,汇聚创新资源,不断提高科技成果高新转化率,进一步优化完善“研发+孵化+产业化”生态链条。
今年,唐山高新区制定出台《聚焦深化“北京创意、唐山转化”推动机器人产业跑出“加速度”行动方案(2025-2027年)》,确定“3年内产业规模分别突破100亿元、140亿元、200亿元,年增长率30%以上”的奋斗目标。
今年1-7月,京城机电、配天机器人、天瞳威视等36个优质项目入驻唐山高新区;北京-唐山双向“飞地”建设已确定科创“飞地”选址,注册了市场化公司……未来,将会有更多北京的“金点子”在唐山高新区开花结果。
龙头带动聚链成群
经过数十年发展,唐山高新区拥有开元装备、百川集团、中信开诚、汇中股份等行业领军企业,获评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全国焊接机器人制造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等称誉。
这里,经常演绎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推动机器人产业聚链成群的故事。
“告别人工搬运,三步操作,省力80%,给失能老人洗澡很轻松。”近日,在唐山高新区河北佳定舒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创始人郭浩田演示了助浴机器人的使用方法。
很难想象,这款机器人诞生于这间仅65平方米的办公室。
“爷爷因病留下偏瘫后遗症,家人帮他洗澡非常费力。那时我就想,要是有洗澡机器人该多好。在大学学习工业设计后,我和同学就把这个想法变为现实,助浴机器人还在一次设计比赛中获奖。”大学毕业后,山西小伙郭浩田和同学来到唐山高新区创业。做设计服务之余,他想推广助浴机器人,却面临需要建设一条高昂成本生产线的难题。
没有生产线也能造产品?在得知百川机器人共享智能制造工厂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技术、采购、设备、仓储、物流、营销、售后等全产业链共享资源,还有房租减免、创智券等优惠政策后,郭浩田和同学在唐山高新区租下一间办公室,依托百川机器人共享智能制造工厂的生产设备“圆梦”。
郭浩田口中的百川机器人共享智能制造工厂,是唐山高新区企业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川集团”)打造的全国首家专注于机器人非标产品设计与生产制造的共享服务平台。该工厂占地15万平方米,包含两个共享制造中心、一个共享中试基地,有激光切割机、机器人焊接工作站等软硬件设备800余台套,研发及生产人员千余人,具备年产机器人产品3000台套的生产能力。
百川集团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检修检测机器人制造商,其打造的共享工厂模式进一步促进了机器人企业的聚集。2024年,唐山高新区引进机器人企业73家,机器人企业总数达到200家,占唐山市总量近90%,占河北省总量50%以上,营业收入突破73亿元,同比增长21.3%。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集成算法企业鹰眼、机器视觉企业英莱、传感器生产企业旭华等一批关联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同时唐山高新区引进配天、天瞳等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机器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应用场景“多点开花”
“刺啦……”水柱喷射在滚烫的锅壁上,蒸气升腾。水流精准冲刷着转动的锅体的每个角落,不到10秒钟便完成洗锅。紧接着,自动投料系统启动,食材与调料依序倾入滚烫的锅内,鲜肉丝撞在高温锅壁瞬间传出油脂爆裂声。锅中油星跳跃,食材随锅体均匀地翻飞。2分多钟,一道鱼香肉丝在精准控温中蜕变出诱人的焦糖色。
在唐山高新区高膳机器人餐厅,这样的炒菜场景每日都会上演。
该餐厅负责人王诚永介绍说:“店内炒菜机器人调料能精准到0.1克,并且温度曲线与投料时序被编码为‘秒、克、度、转/秒’的精密组合,让曾经专属大厨的‘锅气’在算法中重生。”
炒菜机器人在餐厅中的应用,只是唐山高新区推动机器人应用场景落地的一个缩影。
近日,双足具身智能机器人测试机“小智”在唐山高新区下线。“小智”身高1.69米,体重69公斤,全身配备鱼眼相机、激光雷达等高科技装备,实现环境感知与交互能力的飞跃。
“小智”拥有敏锐的环境感知能力。通过集成语音识别、行为交互与面部表情识别等模块,它能与人类进行自然流畅的交流;具备实时解析手势轨迹与肢体语言的能力。机器人搭载的视觉传感器融合系统能捕捉面部肌肉微表情变化,使交互更加人性化。
在智慧园区服务中,该具身智能机器人可根据游客游览节奏和兴趣点,提供沉浸式导览体验,这种“察言观色”的能力让其成为公共服务领域的理想助手;在医疗场所,机器人能担任贴心导诊员,引导患者前往诊室、检查室、缴费处等区域,针对老年人、残障人群体提供缓慢跟随、搀扶辅助等服务;在航站楼、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它能引导旅客到安检口、登机口,解答票务查询、改签流程等问题,实现毫秒级的定点导航响应。
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价值在于应用。唐山高新区坚持从“供”“需”两端发力,累计开放典型应用场景总数达到110个,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动场景创新。今年以来,该高新区累计组织供需对接会20余场,企业间达成合作订单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