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杰 陈泱羽 周少丰 本报记者 叶伟
秋高气爽的益阳,生机勃勃。在益阳高新区,实验室内科研人员专注攻关,车间里智能机械臂高速运转,项目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从技术攻关到项目建设,从产业落地到集群崛起,创新动能与发展热潮在这里交织,一幅幅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近日,记者踏访这片热土,循着创新与改革的脉络,探寻高质量发展的高新“密码”——益阳高新区如何在时代考卷上书写精彩答案。
“近年来,益阳高新区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科学谋划抓发展,凝心聚力搞改革,千方百计解难题,扛牢责任保平稳,全面推进‘二次创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与新材料新能源‘两主一特’产业集群,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益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左志锋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布局之年,益阳高新区将持续巩固改革成果,更加聚焦主责主业,紧盯挺进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目标,以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力以赴做好“高”“新”两篇文章,完善“两主一特”产业体系,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科技创新,与生俱来的基因
科技创新,是益阳高新区与生俱来基因。
“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左志锋表示,认真学习和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新区的重要论述,近年来,益阳高新区坚持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创新平台矩阵。
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培育是关键。近年来,益阳高新区谋划并精心建设中南科创园、清华大学科创园,搭建数字经济产业园、院士专家产业园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进58众创、中国科技开发院等专业孵化运营机构,打造湖南省首个“中国青年创新创业社区”。目前,益阳高新区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湖南省级孵化器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湖南省级众创空间2个,近期又与湖南光电集成创新研究院、湖南师范大学合作共建省级新型研究机构——湖南未来光电技术研究院,孵化载体总面积超20万平方米,在孵和毕业企业超200家。
企业是创新主体。为加快企业创新发展,近年来,益阳高新区积极发挥骨干企业支撑引领作用,与高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同时深化与湖南省四大实验室和全国重点科研院所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益阳高新区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湖南省级研发创新平台12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
左志锋介绍说,湖南未来光电技术研究院依托益阳高新区“两主一特”产业优势和湖南师范大学学科科研基础,将打造集“技术研发、孵化、中试、产业化”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围绕新一代光电技术,Micro-LED(微显)、人机交互、脑机接口等着力培育和聚集更多光电领域新兴企业,搭建“长益常”工业走廊科创服务平台,共同建设“湖南光电谷”。
创新平台星罗棋布,科技成果加速落地:益阳橡机为国内首台、全球最大规格剪切型GN700密炼机成功下线;金博股份在国内首创使用碳热场的锂电负极一体化示范线项目成功送电;湘投金天的“中高强钛合金焊管开发”技术全球领先;信维电科高端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成功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
“益阳高新区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核心驱动力,构建‘孵化—转化—产业化’全链条生态,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策源地。”左志锋表示,2024年,益阳高新区新增专利授权2228件,其中发明专利587件;拥有有效专利8949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10件,远超益阳市平均水平,走在湖南省园区前列。
“两主一特”,产业的支撑筋骨
“益阳高新区是益阳市产业发展的主阵地。”谈及产业发展,左志锋向记者介绍时满是自豪:益阳高新区先后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低碳示范园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益阳信息产业园、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国家级绿色园区等称誉,更是跻身于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专精特新百强高新区行列。
这些沉甸甸成就的背后,是益阳高新区在产业赛道上精耕细作的生动见证,也勾勒出一幅以“两主一特”为骨架、以创新为笔锋、以集群化发展为底色的产业升级蓝图。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区域强。近年来,益阳高新区坚持把产业作为立园之本、强区之基,坚持产业“链、群”培育,坚持“项目为王”、精准招商引资,着力补链延链强链、聚链成群,不断完善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与新材料新能源为主导的“两主一特”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擦亮世界电容器之都、中国碳谷、中国最大路机智造基地“3张名片”,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迈进。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左志锋告诉记者,2024年,益阳高新区围绕“两主一特”产业定位,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先后举办4场“双招双引”活动和2场专场招商活动,创新构建“驻点招商专班+合作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异地孵化”的市场化招商新模式,取得丰硕成果:新签约项目48个,新引进三类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个、湘商回归新注册企业12家,内联引资165亿元。
左志锋说,益阳高新区高标准制定产业规划,精心打造特色园区,东部产业园建成高标准工业厂房200余万平方米,为项目落地、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招商引资结硕果,产业集群再升级。如今,益阳高新区“两主一特”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其规模以上企业达487家。其中:以三一重工、益阳橡机、伟源科技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其规模以上企业达86家;以艾迪奥、光智通信、维仕科技、信维电科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其规模以上企业达30多家;以金博碳素、惠同新材等为代表的碳基复合新材料产业集群,其规模以上企业达20多家;以科力远、长天新能源、桑瑞新材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其规模以上企业达10多家。
产业格局“势能”加速转换为经济发展“新动能”。2024年,益阳高新区完成财政总收入62.08亿元,同比增长6.33%;一般预算收入60.67亿元,同比增长6.6%;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2.9%。2025年1-6月,该高新区累计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201.69亿元,同比增长8.2%;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47.83亿元,同比增长9.2%。
改革破局,释放创新活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益阳高新区发展动能澎湃,与改革深度同频共振:从机构职能“瘦身健体”到服务效能“提质升级”,从资源配置“精准聚焦”到发展路径“破局突围”……一系列刀刃向内的改革举措,让益阳高新区不断突破发展桎梏、释放创新活力。
“改革前的益阳高新区托管‘一镇两街道’,承担着大量社会事务,机构臃肿、人员冗余,难以将精力聚焦到主责主业上。”左志锋表示,根据中央和湖南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2024年,益阳高新区按照益阳市委“瘦身、强能、提质、增效”总方针,扎实开展规范人员试点改革,承担社会事务职能的部门(机构)和托管的乡镇(街道)全部移交属地政府管理,剥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171项;益阳高新区领导班子、内设机构、所属事业单位及人员编制均按要求精减到位,在职人员(含国企)精减率71.1%,每年减少人力资源成本1.3亿元以上;将3家区属国有企业组建益阳投控集团,获AA+主体信用评级,2024年降低人力资源成本3.3亿元。此外,益阳高新区出台完善编外聘用人员、驻外招商人员、容错纠错、绩效薪酬等科学规范的系列管理制度和配套方案。
“通过改革,益阳高新区更加聚焦产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服务等主责主业,激励干事创业的主基调进一步提升。”左志锋表示。
一方面矢志不移抓改革,另一方面持之以恒创优营商环境。近年来,益阳高新区以营商环境优化为核心竞争力,聚力提升“四个环境”(政策、市场、社会、法治)、降低“四个成本”(制度、创新、要素、物流),建设“四个超市”(政策、金融、人才、土地)等精准服务平台。推行容缺审批、分阶段核发施工许可证、告知承诺制等,基本实现工程报建领域“园区事园区办”,新建项目水、气接入工程实现“零”付费;建立“企业吹哨、部门报到,24小时服务不打烊”工作模式。2024年,益阳高新区在湖南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第15位,跻身湖南省先进行列。
“营商环境是金饭碗、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左志锋说,益阳高新区企业服务精准高效,营造“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资水之畔,风起潮涌,益阳高新区正踏着改革的鼓点、循着创新的路标,在产业转型升级赛道上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