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科
在昆山高新区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沃土上,有位乒乓球国家一级运动员、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企业创始人等多重身份的“90后”青年科研人才,他就是乒乓动量机器人(昆山)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季云峰。
多年来,季云峰以对乒乓球的热爱为起点,以科技创新为羽翼,在智能乒乓球机器人领域不断突破,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科研者的逐梦篇章。
对科研的深耕,需要理论与实践双向奔赴。在上海,季云峰是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点深耕理论研究领域,为智能乒乓球机器人的研发筑牢学术根基。当理论成果需要落地的土壤,昆山高新区成为季云峰的选择。在这里,他以企业创始人的身份,让纸上的创新构想真正蜕变成能与人类对打的“乒乓伙伴”。
季云峰与乒乓球的缘分始于年少时期。凭借出色的运动天赋和不懈的努力,他成功获得“乒乓球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那段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奋力拼搏的经历,不仅铸就了季云峰坚韧不拔的品格,更为其日后的科研之路埋下兴趣的种子。工作之后,季云峰开始思考如何将乒乓球与自己深耕的科研领域相结合。“打造一款可产业化的乒乓球机器人,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怀揣这份初心,季云峰踏上智能乒乓球机器人的研发之路。
彼时,乒乓球机器人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造价高、对打稳定性差等问题成为其产业化的“拦路虎”,高精度、高难度的乒乓球机器人研发也因此成为全球顶级院校及知名企业角逐的课题。季云峰迎难而上,将此作为倾注青春热血的新赛道。他带领团队深耕人工智能(AI)研发应用领域,历经无数次试验与调整,最终成功攻克技术难关,研发出智能乒乓球机器人“小丘”。
“在乒乓球运动中,职业选手打出球的转速最高可达每秒170转左右,一个回合的时间仅0.5秒钟。‘小丘’能够在这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多处相机对球运动进行实时识别和图像拍摄建立精准的运动轨迹预测模型,不仅能够简单地碰球,还能执行复杂的进攻和旋转操作。”季云峰介绍说。
“小丘”的诞生,凝聚着季云峰团队的智慧与心血,其背后更是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例如,季云峰团队自主研发的创新高速双目视觉系统,犹如为“小丘”装上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够快速、精准地捕捉乒乓球的运动轨迹;轻量化机械臂设计让“小丘”的活动范围极为广泛,不再局限于乒乓球台面的某一固定区域,而是能在整个台面上自由穿梭,灵活应对各种击球需求。
季云峰说:“在预测出乒乓球的速度和角度后,‘小丘’需精准计算出机械臂各关节的旋转角度,以最短路径和最快速度将球击回。”
诸多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得“小丘”在人机对打稳定性方面表现卓越。2021年9月,季云峰与“小丘”共同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以连续对打6241次的惊人成绩,证明了其在全球乒乓球机器人领域的领先地位。
“现在,我们的机器人连续对打的次数早就突破了2021年的成绩,它在应对不同旋转、不同落点的球时,容错率和适应性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季云峰说。
更值得一提的是,从设计理念到技术实现,“小丘”的全套知识产权均归季云峰团队所有,这使得“小丘”成为目前全球唯一实现商业化销售的乒乓球机器人。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季云峰团队对“小丘”机器人进行了多元化拓展,现已推出教育版、康复版、运动版等多个版本。这些不同版本的机器人,分别针对青少年科创教育、老年人康复训练以及大众运动娱乐等不同场景,提供了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多元化的产品布局,使得“小丘”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据市场分析机构预测,其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数千亿元。
对于未来发展,季云峰有着清晰而宏伟的规划。他表示,将持续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不断优化“小丘”机器人的性能和功能,计划到2027年,通过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拓展“小丘”机器人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应用场景。
“我这一辈子只干一件事,那就是将‘小丘’机器人从实现吉尼斯纪录跨越到实现产业化,我这一辈子也只想干成这一件事。未来,我会带领团队扎进技术研发的深水区,也会把‘小丘’的身影送进更多寻常场景。”季云峰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