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伟
近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布的《2025中国“AI+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AI+数据”市场规模增长至约1.4万亿元,在全球占比约30.6%,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7.5万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赵春江在解读白皮书时表示,当前,我国“AI+数据”产业已从“跟跑者”迈向“并跑者”,并加速向“领跑者”跃迁。
基础和应用研究规模
遥遥领先
白皮书显示,中国在“AI+数据”领域的研究规模、投入强度和整体活跃度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规模上均占全球主导地位,总论文发表量、高被引论文和专利申请量均遥遥领先,展现了强大的“量”的优势。
从“AI+数据”技术研究能力分布情况看,过去10年,我国“AI+数据”领域学术论文发表量将近70.1万篇,位列全球第一,占全球总量的29.5%;美国论文发表量将近44.7万篇,占全球总量的18.8%,位列第二。从高被引论文发表量看,中国仍然领先,发表量为5314篇,占全球总量的54.3%;美国紧随其后,发表量为2360篇,占全球总量的24.1%。
从“AI+数据”领域有效专利申请量国别分布情况看,中国的申请量约为484.8万件,占全球总量的51.9%,以压倒性优势占据第一;美国的申请量约为154.7万件,占全球总量的16.6%,位列第二。从高价值专利申请量国别分布看,美国位列第一,申请量将近58.3万件,占全球总量的31.0%;中国位列第二,申请量约为37.4万件,占全球总量的19.9%。
赵春江表示,我国在“AI+数据”领域的核心技术掌控力、高质量创新成果产出以及知识产权价值转化方面还有待提升,未能形成强大的“质”的优势。未来,我国“AI+数据”产业发展需实现创新突破+应用转化“双轮”驱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人才吸引力正在增强
白皮书显示,从“AI+数据”产业基础研究人才国别分布情况看,中国人才数量位居全球第一,约有10.5万人,占全球总量的27.4%;美国位居第二,共有7.1万人,占全球总量的18.5%;而从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国别分布情况看,美国全球领先,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共1.3016万人,占全球总量的28.9%;中国紧随其后,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达1.0628万人,占全球总量的23.6%。
从“AI+数据”产业应用研究人才国别分布情况看,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AI+数据”应用研究人才池(121.2万,在全球数量占比40.3%),反映中国在高等教育规模、庞大的市场需求、国家战略投入及活跃的产业生态方面取得的较大成功;在高层次应用研究人才方面,中国人才数量(10.7万,在全球数量占比18.9%)位列全球第二,但与美国(14.6万,在全球数量占比25.7%)存在明显差距。
赵春江表示,这需要我国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优化顶尖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环境。
从“AI+数据”领域人才的国际流动态势看,2020-2025年间,美国以超5.78万人次的人才净流入量优势绝对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成为全球人才流动的最大受益者。近年来,随着中国科研环境、产业机会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国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增强。
快速成长为主导力量
赵春江表示,当前,全球“AI+数据”产业已从概念验证和早期应用阶段,全面进入商业化爆发期。而我国“AI+数据”产业正从全球重要参与者快速成长为主导力量。
白皮书显示,从全球“AI+数据”产业的经营主体分布看,美国企业数量最多,为1128.8万家,占全球总量的35%;其次是中国,有483.8万家,占全球总量的15%。
赵春江说,中国是全球“AI+数据”产业的第二大核心力量。中国“AI+数据”产业的经营主体体现出应用驱动的特色,中国企业在应用层(如人脸识别、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电子商务推荐、工业互联网)展现出极强的竞争力和创新活力,尤其在利用数据驱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成效显著。
同时,白皮书显示,中国“AI+数据”经营主体分布呈现“区域发展不平衡但梯队明显”的特点;“AI+数据”产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分布呈现“一超多强、多点开花”的格局;“AI+数据”产业领域的上市公司分布呈现显著的“三极格局”,广东(259家)、北京(244家)、长三角地区(浙江134家、上海129家、江苏110家)三地的上市公司数量总和占全国总量的64.2%,显示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
赵春江表示,未来,需聚焦四大战略方向构建全球竞争力:其一,突破技术转化瓶颈,构建核心壁垒;其二,升级人才战略,实现“量质协同”;其三,深化场景创新,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其四,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全球协作网络。我国要在技术突破、人才升级、场景深耕与全球协作深度融合方面发力,将“AI+数据”的潜能转化为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加速赋能经济社会各领域,为全球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中国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