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美云 吴燕翎
近日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围绕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提出了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一个优化、六个建设”七大重点任务,为新时代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路径。
作为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阵地,常州高新区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兴,深刻把握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活力的内在逻辑,以创新为笔,通过产业突破力、制度赋能力、开放链接力“创新三力”,在改革创新的“大文章”中写下生动注脚,为探索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径提供了鲜活样本。
产业突破力
新质生产力“破土而出”
如果想感受创新密度,不妨走进江苏省首批标杆孵化器——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在这里,菠萝渣、咖啡渣可以做成生物基皮革拎包,基因编辑可以让玉米种子蛋白含量更高……
高效的创新提速产业发展。这个16.4万平方米的“创新磁场”,两年来已吸引昊禾生物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江苏赛桥智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60余家企业集聚,2024年产值突破80亿元。
作为园区产业生态构建的关键节点,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建成了阶梯式发酵中试装置。该研究院副院长林军介绍说:“我们提供从技术熟化、概念验证到中试放大的全链条服务,打通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以创新生态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常州高新区避免“千城一面”,坚持因地制宜,将长板优势发挥到极致。今年1-7月,常州高新区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材料、新医药及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能源、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四新两智”产业链合计完成产值1930.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3.4%;同比增长5.5%,增速较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1.2个百分点。
常州高新区“短板”也在加速补足。聚焦合成生物、新材料、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常州高新区高起点布局重点实验室与创新中心,通过平台引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三位一体”模式,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制度赋能力
以改革活水养创新沃土
一个个“种子”养成“大树”的背后,是涵养创新的一方热土。而制度创新在激发城市创造力与活力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正呼应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区,常州高新区弄潮儿向潮头立。
接入DeepSeek,今年2月,常州市首个“AI办事员”小新在常州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上岗”,开启政务服务智慧新体验。小新不仅能担当解读员、出证员、审批师,还有一个智能问答库,对于部分高频、标准化事项如无房证明、参保缴费证明等问题,30秒内即可自动生成答案并推送电子证明,效率提升90%以上。面对晦涩难懂的政策条文,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人才补贴申请等,小新能将其拆解、翻译、匹配到用户的具体情况,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引和材料清单。
近年来,常州高新区坚持简政放权,提供新型政务服务,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推动“线上进一网、线下进一门”,擦亮政府服务名片,赋能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持续创新发展。高频事项实现“一件事”办理,材料平均压减率超50%。今年以来,常州高新区在江苏省首推“建设项目服务清单制”,全过程精细化指导报建及审批。常州高新区营商环境评价综合成绩连续3年位列江苏省城区前三。
开放链接力
在双循环中升级枢纽功能
“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这一部署,揭示了城市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价值。常州高新区以创新驱动要素集聚、产业升级,不断拓展城市发展潜能。
产业链深度协同,让“小循环”激活“大市场”。随着常州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北汽(常州)汽车有限公司等整车企业落户,位于常州高新区的罗溪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小镇”。一辆汽车从零部件生产到组装下线,无须走出罗溪镇即可完成。数以万计的零部件在汽车产业链上的“协同之旅”,为区域发展打造更多增长极。今年4月,全球装载量最大的汽车滚装船“深圳号”满载7000余台国产新能源汽车首航巴西,其中比亚迪ATTO3(元系列)、海鸥等车型均产自常州基地。
抢抓“出海”机遇,江苏省首个“一站式”二手车出口服务基地在常州高新区投用,整合仓储、通关、物流、退税全链条服务,借助常州综合保税区优势实现“出厂即出口”。“我们正推动二手车出口业务向规模化、专业化、集中化发展。”常州综合保税区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高水平对外开放让枢纽功能持续强化。截至目前,常州高新区已吸引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的2100多家外企落户,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总量常州市第一,达36家。近5年,常州高新区累计增资外企166家,增资金额33.43亿美元,在“双循环”中做强枢纽功能,持续拓展城市发展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