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琴 特约通讯员 吕依
苏州工业园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江苏省、苏州市“人工智能+”行动部署,近年来,紧扣“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奋斗目标,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相融合,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力、要素供给力、创新策源力、应用赋能力等表现亮眼,在人工智能创新竞逐中勇立潮头,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推动人工智能(AI)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
作为苏州市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主阵地,苏州工业园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江苏省、苏州市“人工智能+”行动部署,近年来,紧扣“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奋斗目标,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相融合,积极拓展大模型、工业软件、具身智能等新领域新赛道,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力、要素供给力、创新策源力、应用赋能力等表现亮眼,在人工智能创新竞逐中勇立潮头。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1800家,产业规模已突破千亿元级。2025年上半年,园区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在人工智能新赛道的全球竞逐中以更智能、更创新、更开放的姿态刷新“园区印象”、跑出“园区速度”。
创新资源持续集聚
苏州工业园区最早开发建设的国有科技载体——苏州国际科技园(SISPARK)于2000年成立,被视为该园区发展人工智能的起点。
从SISPARK走出了21家上市企业,4家全球独角兽企业、3家中国独角兽企业,引进“国”字号科研院所4家,汇聚了微软、华为、思科等全球500强研发机构和创新中心。人工智能技术最热风口大模型赛道已有5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位居省市前列。
国内领先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公司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必驰”)就是SISPARK培育的一家毕业企业。
现任思必驰董事长、CEO高始兴多年前在英国剑桥商学院深造时,即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创业,瞄准人工智能语音市场。当时,在众多关注者中,专程前往英国剑桥招才引智的苏州工业园区团队最终打动了他。“我们本就有科技报国的想法,园区与我们团队深谈数次,大到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小到企业团队的生活保障,方方面面都聊到了。”高始兴说。
2008年,思必驰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成为园区最早引进的人工智能企业之一。如今,该企业在车载语音领域深耕多年,推出垂直领域大模型,与全球60家知名汽车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近5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超50%。
思必驰只是苏州工业园区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吸引人才和培育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园区创新资源持续集聚,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增添了源源不断的动能。截至 2024年年底,园区已汇聚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超1000位,其中国家级重大工程引进人才44位,同比增长12.8%。
在高校院所方面,中国科学院电子所、计算所等15家科研院所“国家队”先后落户园区,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10多家高校在园区设立人工智能相关实验室,为人工智能创新研发提供坚实支撑。
在企业创新机构方面,该园区建有各级研发机构224个,其中省级及以上97个。天聚地合、旭创科技、江苏北人等多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应用场景“多点开花”
在全球最大偏光片生产企业的流水线上,偏光片传统检测的速度大约是每小时300片。在部署苏州工业园区企业智翼博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自动化光学(AOI)检测设备之后,检测速度可达每小时6000片,效率整整提高20倍,漏检率低于0.2%。
在另一家国内知名新能源企业的工厂内,来自苏州工业园区机器视觉企业东声(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黑科技”同样在施展“魔法”。东声(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华为昇腾AI推出锂电领域工业缺陷检测AI行业解决方案,成功为锂电池工厂减少75%的人工目检工作量,质检精准率提升到99.5%,检测效率提升35倍。
这些由AI技术赋能制造业提质增效的鲜活案例,在该园区比比皆是,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智慧动能。
据悉,在AI+制造领域,苏州工业园区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视觉检测、仓储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环节,加强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与操作系统等集成应用,推动“智改数转”赋能新型工业化。
2024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全面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围绕制造、科研、政务、金融、教育、文旅等重点领域打造典型应用场景,园区相关企业相继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典型案例”1项、苏州市首批“人工智能+”典型场景案例3项、苏州市首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实验室3个、苏州市数据创新应用实验室5个、苏州市首批行业应用高质量数据集5个。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形成了以“AI+制造”“AI+科研”“AI+政务”等为示范的“3+N”人工智能应用体系。
今年上半年,《苏州工业园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发布,进一步推进“AI+”创新示范应用,着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融合应用高地。
据介绍,下一步,苏州工业园区将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打造,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人工智能在千行百业赋能赋智赋力,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新突破,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高地。
加速构建产业创新生态
作为全国首个明确提出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并出台专门政策予以支持的国家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早在2017年就已发布《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明确提出聚焦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并出台专项政策予以鼓励。
多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坚持以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模式,全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着力构建良好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
7月28-30日,在苏州工业园区举行的2025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1万平方米的展台集聚了一大批企业,涵盖“AI+”制造、交通、语音、医疗以及具身智能等领域,充分释放“AI+”的大能量,使智博会成为技术创新载体。
据悉,智博会是苏州工业园区重点打造的产业盛会之一,自2018年创办至今,已成为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四大展会之一,汇聚累计超1000家参展企业和团队、1000余位行业精英,展示AI产品及解决方案超过5000项,举办主题论坛和新品发布会100多场、创新创业大赛7场,是园区链动全球科创资源、优化产业创新生态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通过举办各类行业品牌盛会、供需对接会、政策宣贯会、企业座谈会、投融资路演等,持续打造AI产业合作交流平台,助推场景对接和市场推广,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场经年累月的“马拉松”。如何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是产业深度转型催生新模式、形成新动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苏州工业园区,IT+BT融合创新中心、华为(苏州)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微软苏州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一流创新平台“串珠成链”,多维度赋能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充分释放创新因子,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为从应用场景到产业生态的整体跃升注入新动能。
为持续优化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苏州工业园区还加大载体建设,截至2024年年底,园区有各级人工智能产业园24个,已投用和在建的产业园建筑面积超500万平方米,位列苏州市第一。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人工智能+”方兴未艾。据介绍,面向未来,苏州工业园区将积极抢抓“人工智能+”新机遇,依托算力、算法、数据、场景以及企业集聚等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加大探索力度,全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和应用落地,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以智慧力量助力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供图